黄鹂

我们的节日丨古诗里的端午

发布时间:2022/6/8 12:55:08   
西安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321/4595306.html

艾叶飘香又端阳,百舸争流竞九江;

登高远望揽胜景,碧水蓝天一线长;

美酒佳酿交杯响,天涯相隔醉衷肠;

踏破铁鞋奔波忙。

龙舟是吉祥的快递,香囊是快乐的包裹,

端午快乐,望君笑纳!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有几种?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沐浴除毒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有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

二、驱鬼避疫说。《论衡》《风俗通》中提出,五月五日为恶日,人们要在这天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三、追念历史人物说。这个说法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传说楚国政治家屈原在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后,带着对家国沦陷的绝望,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那些怀念屈原忠诚爱国的乡亲们,为了不让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

伍子胥的传说比屈原还要早多年。相传,吴国大夫伍子胥因洞悉越国“卧薪尝胆”的威胁,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提防勾践,奈何夫差并不听劝。在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进攻齐国之时,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之后,夫差又听信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的谗言,派人送上一把宝剑,令伍子胥自杀。自杀前,伍子胥愤恨地说到:“我死后,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勃然大怒,命令把伍子胥的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当时的群众这才顿悟出伍子胥的贤明,争相祭奠,尊其为“涛神”。

作为流传千年的节日,端午节在不同时期也被赋予了不同的节日内涵。在古代,人们挂菖蒲、薰苍术、喝雄黄酒,是去邪祟、攘灾异、祈求福寿绵延;而赛龙舟、烧纸钱、敬屈子,则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国泰民安。在现今社会,人们给小孩佩香囊、带五色丝线、盛装出行、全家一起包粽子、吃团圆饭,是为了从繁忙的工作节奏中走出来,舒缓心神,阖家团圆,享受时代给予我们的幸福安康。

飘香的粽叶,呼啸的龙舟,屋外悬挂满门菖蒲,斟上满杯雄黄。记忆中的端午有颜色,有香气,更有诗的韵味。端午从来都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端午节因诗有名、因诗生情、因诗厚重。历史上,诗人们曾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端午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诗林,在诗意中感受中国人美好的精神世界。

浣溪沙·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上片写端午节的风俗。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下片写端午节人们的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后面紧接着抒情,抒发了一种离愁别绪的青丝。这首词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享用粽子后,未出阁的姑娘,在家休息,梦醒后想出外踏青而去。抒发了闺中女子的情思。

端午即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文天祥德祐二年()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浣溪沙·端午

苏轼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咸淳三年时值端午节,作者看到路上行人精心打扮,一片喜悦氛围,殊不知国家危如累卵,又想到自己年近八十,仕途坎坷,屡遭挫折,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此端午吊古之作。上片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季节。接下写自己的轻闲自在,实质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要从反面见意。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聊一笑”,实是苦中作笑,含泪的笑,足见词人对当权者极度的失望乃至绝望之情。全词从院内写到陌头,是一幅端午风俗图,但深有寄托,暗含着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抑郁不平之情。

出品:七年级语文组

文字:麻美莲曾文靖肖莎

编辑:杨佩瑶

初审:周婕晏

复审:王瑛

顾问:陈益刘平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0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