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惊蛰象征着春耕的开始关于惊蛰的习俗有啥

发布时间:2023/1/16 23:23:22   

惊蛰象征着春耕的开始,冬眠动物开始出土活动,我国劳动人民自古非常重视惊蛰这个节气。在惊蛰这天除了吃梨以外还有哪些民间习俗?关于惊蛰的诗词有哪些?惊蛰三候是那三候?

转眼已经到了3月,今天恰逢是惊蛰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从这一天,也标志着仲春节气的开始。

惊蛰有三候:

一候桃始华,二侯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在一侯的五天里,桃花历经冬天的蛰伏,终于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开放;

在二侯的五天中,黄鹂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开始鸣叫,用美妙的歌喉迎接春天的到来。

在三候的五天中,很多动物开始繁殖原本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

惊蛰,在汉景帝之前称为启蛰,后来为了忌讳汉景帝的名字刘启而改为惊蛰。

惊蛰,是一个美好的时节,春光明媚万物萌动,不禁让我们想起了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到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多么富有生命感和诗情画意的场景。

惊蛰民间习俗:

民间讲究要在惊蛰时吃梨:一方面,春天天气干燥,梨有去燥润肺的功效,“吃梨消百病”;另一方面,“梨”谐音“离”,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保证全年都有好收成。

惊蛰时春雷出现,古人难以解释这种现象,便想象天上有一位鸟嘴人身的雷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所以,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击鼓回应。

据说,《千金月令》上提到:“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在惊蛰这天,人们把石灰洒在门槛外,认为这样做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也是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相传,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时的蹦跳之声,寓意驱除害虫。

今天,我们品读几首关于惊蛰时节的古诗,感受古时惊蛰的美好与文化内涵。

《春晴泛舟》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春天到来,人们感受到春日的温暖,柳树抽出了新芽,小草开始长出绿叶。闲暇时人们开始在湖上泛舟,诗人陆游也不例外,他看到儿童在户外郊游,颇为感慨,自己已经是耄耋之年,要是能回到童年该多好。

此时,春雷萌动,春雨降临,让我们不禁想起杜甫在成都写的《春夜喜雨》,诗中写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天,没有夏天的炽热和冬天的严寒,它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总是默默地出现在人们正需要的时候,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惊蛰节气,整个宇宙就像天地初开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新那么美,颇有一番春日气象。

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江水淹没了黑色的礁石,嫩黄而又纤柔的柳枝在微风中摆动着它婀娜的身姿。

诗人陆游想上岸去亭子里却又继续划起了船桨,他觉得这么美好的景色不好好享受真是浪费。

《观田家》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观田家》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描写农家生活的一首诗。这首诗没有描写春日美景,而是从穷苦老百姓的角度出发,真实地描绘了农民生活的艰辛。

一场春雨从天而降,一声声春雷开始响动,让世间万物充满生机。

农民一年到头能休息的时候并不多,从惊蛰时节开始便开始了忙碌的农活。

很多年轻的劳力都去田野里耕地,之后菜地也整理出来。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地进行田间劳作,正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从田中归来之后,太阳已经下山,忙碌一天的农民还要牵着牛到山涧中饮水。

虽然农活非常繁重而辛苦,但是这些勤劳的农民任劳任怨,从来不叫苦,一场春雨就足以让他们欢欣雀跃。

他们本打算能过上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生活,但是此时的仓库中早就没有了余粮,但是官府还在派人无休无止地要其捐粮纳税。

看到这些场景,韦应物作为一个朝廷官员深感惭愧和不安,自己的俸禄都是农民辛辛苦苦在田间劳动得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1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