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形状 >>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唐朝军嫂的相思柔情
唐诗的题材众多,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爱情诗、怀古诗、思乡诗、讽谕诗、叙事诗、悼亡诗等等。其中有一种特殊的题材就是闺怨诗,顾名思义,闺怨诗就是特意描写少女、少妇们在闺阁中的忧愁、怨恨与思念心绪的诗。
一般来说,闺怨诗是女性诗人所写,但是,男诗人们也非常喜欢写这一类题材,他们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细腻的描绘、优美的文笔,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闺怨诗,像著名的“七绝圣手”王昌龄写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非常耐人寻味地描写了一位贵族少妇在春天登楼赏景时的心理变化。
还有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非常巧妙地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引人入胜地让我们知道这位少妇为何怨恨黄鹂鸟。
豪迈刚健的著名诗人杜牧年轻时风流潇洒,他有一首宫怨诗非常有名: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位孤苦伶仃的宫女在七夕之夜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唐朝还有一位诗人,非常擅于描写思妇心情,他就是与白居易有过唱和的张仲素。
张仲素(约年~约年),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贞元十四年()登李随榜进士,历任武宁军从事、司勋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官职。由于他的诗文赋俱佳,所以当时把他和王涯、令狐楚三人合称为“三舍人”。
张仲素的乐府诗、边塞诗写得都不错,但是,最让他出名的却是闺怨诗,张仲素的闺怨诗精准地把握了思妇的心情,通过细腻地描绘刻画,达到了委婉动人的效果。像下面二首诗:
秋夜曲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孤独的女子在月光之夜,听着滴水的丁丁声和秋虫的鸣叫声、看着天空中的漫漫云彩和不时露出的月亮,她越发思念守卫在边疆的丈夫,她进一步想到还没有给丈夫寄去御寒的衣服,因而祈求上天不要降霜。“征衣未寄莫飞霜”这一句,将这位女子对丈夫深深的爱、绵绵的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燕子楼》三首其一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关盼盼是徐州节度使张愔的宠姬,在张愔去世后,关盼盼在燕子楼为他守节十多年。张仲素是张愔的部下,白居易曾受到张愔的热情接待,对关盼盼都很有印象。
这首诗是张仲素和白居易写关盼盼的三首唱和诗之一,“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这一名句,将关盼盼对张愔的深情描写的何等感人。
张仲素最著名的一首闺怨诗应该是《春闺思》,这首诗通过刻画一位军嫂在春天采摘桑叶时的一个经典动作,展现了军嫂对丈夫的一往情深。
《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需要了解一个地名:渔阳,在战国时期,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年),燕国设置渔阳郡,治所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到了隋朝时期,渔阳郡的治所搬到了天津的蓟州区,唐朝也延续下来。
自古以来,渔阳就是历代朝廷与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对峙的边陲要地,常年重兵把守,战事频繁。因此,诗人们常用渔阳指称边境征戍之地。
诗词里以地名为征戍之地的意象还有许多,像唐朝另一位诗人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的“辽西”、“玉门关”、“楼兰”这三个地名都是作为边境征戍之地的意象。
知道了渔阳的意象,这首诗就好理解了。这是一首描写军嫂在春天里思念军人丈夫的闺怨诗。大体意思是,春天来了,城墙边的杨柳婀娜多姿,小路旁的桑树嫩叶青青。一位军嫂提着竹笼忘记了采桑叶,她在重温昨夜到渔阳与丈夫相会的美梦。
诗的首联紧紧扣住一个”春“字,“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刻画出一派郊野春光图,“袅袅”的意思是纤长柔美貌,展现了春天杨柳吐绿,枝条婀娜多姿的意态;“青青”描绘了桑叶嫩绿喜人的颜色。城边的杨柳,让人联想到《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会勾起送别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作蚕丝》里的“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的怀思,这两个叠词的运用既描绘了春天的春意,又渲染出军嫂心中的春意。
后两句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蚕事渐忙的时候,女子们一起提着竹笼到郊外采摘桑叶。我们的女主人公:一位勤劳的军嫂也跟着去了。但是,她“提笼忘采叶”,她提着竹笼,却忘记了采摘桑叶,她站在桑下,却一动不动,很显然就是心不在焉,那她在想什么呢?张仲素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
“提笼忘采叶”,这是诗中非常精彩的一句,明朝著名文学家杨慎很有见识,他指出:“从《卷耳》首章翻出。”《诗经·周南·卷耳》首章:“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这是描写女子怀念征夫的诗,意思是,采摘那繁盛的卷耳,半天还没摘满一小筐。唉,我在想念那心上人,把菜筐弃在大路旁。斜口的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采摘,小筐却老是采不满,是因为女子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的缘故,这样的情景,两首诗确实有神似之处啊。
诗的最后一句揭开了答案,昨天晚上,军嫂做了一个梦,她梦到自己到了渔阳,那是军事前线,那是丈夫从军戍边的地方,在那里她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丈夫。此刻,军嫂鸳梦重温,沉浸在温馨的幻想之中。“昨夜梦渔阳”这一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军嫂对丈夫的相思之深、情意之厚。
全诗仅四句二十个字,篇幅虽然短小,由于张仲素对场景选择得非常典型,再加上他构思的新巧、剪裁的精工,使他把军嫂的形象、心理刻画地非常生动具体,达到了语约而意远的境界,堪称是闺怨诗的一首佳作。
谨以此文向戍边卫国的军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在军人背后默默付出的军嫂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他们和她们才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