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杜甫爷爷杜审言大唐狂人,屈原和王羲之只配

发布时间:2023/4/20 13:38:46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4709994.html

#传统文化#

唐高宗到武则天时期,是初唐文学走向繁荣,走向变革的时代。初唐四杰和沈宋为唐诗的转型立下汗马功劳,但同一时期,还有许多著名的文士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比如“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和杜审言。其中,李峤曾有著名的《百咏》诗,这堪称一部初唐诗歌创作指导用书,为唐诗题材的拓展、艺术技巧的定型,作出重大贡献;苏味道,是苏轼的先祖;崔融,是当时朝廷的大手笔,每逢重大国家事件,需要写文纪念,往往都由崔融执笔,特别是《则天哀册文》,为一代女皇写下的哀文,极见功力。不过要说到在诗歌领域的成就,四友中最突出的还要数杜审言。

杜审言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他们家的祖先可以追到西晋名将杜预。杜预可是灭吴的功臣,还精通《左传》,可谓文武双全。回到杜审言,他以诗歌传家,这对杜甫影响巨大,为杜甫成为“诗圣”打下了家教的基础。不过杜审言不需要沾孙子的光,他本人就是被历史铭记的诗人。他自恃才高,狂放不羁,很招人恨,被人讥弹陷害者有之。

同为文章四友之一的苏味道,受武则天提拔,担任天官侍郎,而当时杜审言负责官员的选评,他给苏味道写了一篇评语,退朝后和外人说,苏味道必死无疑了。外人大惊失色说你怎么知道?杜审言“微微一笑”答道,被我的判词吓死。杜审言还曾和人说,我的文章,屈原、宋玉也只能来打下手,当我的衙官;我的书法,王羲之也得站在南面恭恭敬敬地拜我。诸如此类的怪诞狂放,不一而足。也正因如此,杜审言在仕途上每有一点起色,总是很快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贬。不过因为他名重一时,所以被贬之处在后代反而成了“网红打卡”胜地,有个性有才华的文人纷纷来凭吊怀古。比如杜审言曾被贬为吉州司户,四百年后北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来到吉州(今江西吉安),还念想起这位老诗人,写了一句“吉州司户官虽小,曾屈诗人杜审言”。一个“屈”字,准确点出了杜审言才高不用,为时所忌的悲剧,很有点打抱不平的意思。

杜审言之所以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原因在于他的诗风既不同于沈佺期、宋之问的宫廷应制诗,一板一眼,雕琢精细,也不像初唐四杰的部分诗作,横冲直撞,充满少年勃发之英气。杜审言的诗,特别是一些写景诗,清新流转,自然可爱,又因其淳朴古拙的情感而显得厚重。《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便是他的代表作。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晋陵,即今天的江苏常州。陆丞,则是作者的一位担任县丞的友人。杜审言在唐高宗咸亨元年()中进士后,一直担任低微的官职,人生失意,很不快活。大概过了二十年,到武则天永昌元年()前后,他来到江阴,居然还是做着县里的小官。这时他诗名已经流播海内,但仕途却如此壅塞,这让他心情十分糟糕。江阴与晋陵同属一个州,相距不远,所以他来找自己的朋友游春,写诗唱和。

杜审言

首联的“独有”二字,十分突兀,展现了作者的孤单飘零,以及不合群。“宦游人”交待了作者和友人的人生属性,即宦海沉浮的士人,当然,在本诗中他更多的是指代怀才不遇的自己。作者认为自己是另类的,异于常人的。那么异于常人在何处?后一句作者解释说,因为我偏偏惊讶于物候的更新,冬春的交替。“偏”字,再次强调了诗人与常人的不同,“惊”,表明他对自然节气变化的惊喜,在沉闷的生活中能有这样的惊喜是非常让人欣慰的。几百年后,黄庭坚来到杜审言曾经被贬到的吉州,在吉州太和县担任县令,面对繁琐的公务,有“对案昏昏迷簿领”之感,于是他登高抒怀,写下“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的诗句,他与杜审言一样,也是从山水物候中寻找自己心情的补偿。常人,是惯看春夏秋冬风月变幻的,他们生活安定,每天习惯于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不会有什么心情波动。但是诗人不一样,宦海沉浮的诗人更不一样。他们的心灵格外敏感纤细,格外在意自然界这些细小的变化。因此,面对早春美景,作者的心中可能是一点晴明,眼前刮然一亮的。

第二联开始,作者具体展开景物描写。首先,他极目远眺,从广阔的空间中感受春的到来。清晨,朝阳灿烂,云霞渐渐从海面上升。“出”字非常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云霞从无到有的过程,充满动态感。海与天与云,上下一色,共同沉浸在温柔的晨光里,境界一片淡泊空明。接着,作者又写早春的特有物候,梅,是从冬到春的植物,柳,是从春到夏的植物,而初春,是这两种植物最优美的时间。“渡”字非常妙,它把梅柳拟人化了,江南先迎来春天,而后才是晋陵所在的江北,所以作者说,梅和柳是从南到北次第生长的,仿佛是渡过了长江来到北岸。这既准确反映了物候,又十分生动形象地把春天由南到北覆盖大地的动态描写出来了。后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许受到此句的启发。这联的两句,一句写一日之初,一句写一年之初,都充满了复苏的生机,但这种生机又不是强烈的、猛然的,而是缓缓地轻柔地生长着。

第三联,作者由早春的宏观印象,落实到眼前具体的景物当中。淑气,就是温柔、美好、轻灵的水汽,它是春天特有的气息。作者把“淑气”拟人化,催促黄鹂鸣啭报春。天地间充盈的春气,处处感动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万物。这句“淑气催黄鸟”,不仅在写春天生机的萌动,更蕴藏了自然界永恒流转的规律。“晴光”,是朝阳透过云层和“淑气”闪烁的柔和而淡雅的光。“转”字落得巧妙,它生动准确写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光在绿色苹花上的转动、晃动、移动。淑气催促着黄鸟,晴光照映着绿蘋,初春风色,就这样覆盖了自然界一切生命。全联声色交融,光影交织,与上一联一起,小大相成,突出了物候的特点,反复点明早春的时节。

中间两联酝酿和营造的,是一片温馨和谐的初春风景,然而最后一联形势却陡转。“忽闻”二字,拨动千斤之力。在人景俱安然的状态中,突然一声古调打破了宁静。唐代的古调,实际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曲,它们悠扬渺远,音韵婉转清丽,这让作者突然发思古之幽情,动思乡之深情,并且不可抑制地念己伤己,因此竟欲落泪。今天我们难以考证杜审言到底听到了哪首古曲,不过联系全诗的内涵,我可以大概推断,他听到的是柳恽的《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江南曲》属于南朝乐府中的相和歌辞,这首《江南曲》用了两个韵,可能就是两人相互唱和。这类古调,同样写春,同样是长江,同样是思乡和漂泊。我想,它很适合杜审言的心情。这最后一联,也是全诗的中心句,它表现了作者真实的心境,带着这样的心情再回去看中间的写景,我们能看出作者对片刻春色的珍惜,对自身漂泊不定的忧虑,他作为一个宦游人的独和惊,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纸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4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