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珠梅抬故事忠孝岁月仁义山河

发布时间:2023/1/26 21:23:38   

不管你来还是不来,珠梅抬故事,就一直婉约在李聚奎将军故里的涟源市龙塘镇,神秘而幽远。

“故事珠梅抬,传承千年来。忠孝仁义信,安民又求财。”这是珠梅抬故事第十七代首席传承人刘齐跃对其“祖业”的高度概括,如绵缠的笛音,穿云破雾而来。

当繁花谢去,以喧闹红火为主基调的珠梅抬故事,用“背影”的方式走近非遗文化的“长廊”,以日渐浓重的红色鼓点,融入民间的烟火生活。伫立于第十六个非遗日门槛的刘齐跃,似乎在吟唱,从39岁起开始操持“珠梅抬故事”的他,经20余年的风风雨雨,仍不离不弃紧贴着丰腴的梅山大地,踏歌而行,走在了这个承载六百多年时空的抬阁里,感觉自己就是一个“穿越者”、一个“苦行僧”、一个刘氏宗祠的守护人。听雨滴檐,珠雨落盘,线雨翩翩,溪雨潺潺。

因他的另类老练、坚定执著、身材挺拔、身先士卒与浩然之气,而穿牌坊、过祠堂、翻田埂、进庭院,一路空谷足音。凝聚为“故事”的一分子,浸染无尽岁月,用懵懂、追随、虔诚结构“神船”;或先武后文、先臣后君,或先小后大、先近后远,或先锋在先、元帅在后的出行顺序,牵引着香炉、道士、信士、观众、龙狮和锣鼓。虽然这些人和事已过去几百年,但在刘齐跃身上所透射出的气息与秉性,依然萦绕于耳,放眼四望,日头高照,云烟如缕,红桃溢甜;多少白墙黛瓦,笼在淡墨轻岚中;多少小桥流水,汇入桨声云影里。

传承中,让珠梅抬的巨大“红流”化作了千年驰骋的马背,“威武”着一方生杀予夺的“王侯将相”;坐在顶层的“太子”,呀呀说语,才子佳人,招摇垂涎,集结起“百抬千骑万人观”的“红色”气象。这红色,在一片浓浓的绿意中格外醒目;这红色,在沉默的静止上凝固;这红色,在灼灼的燃烧中跃动。这美妙的红啊,飘浮在珠梅斑驳的绿色葱茏里,总伴随着龙塘的朝阳层出不穷地生长出希望来。

穿村走院,红白兼用,是珠梅抬故事的功用所在,也是时间长河定义的生命脉动。涟水河、月亮岩、龙塘湾,峭壁、山坳、乱石、乐队。这茶马古道的图腾,或疾奔,或回首,或昂首嘶鸣,或漫步沉思。显示着忠诚的灵性,他从古塘走出,举步秦汉长城,将三千年岁月一一走过。犹如一垄盛开的月季花,将田野、山丘、沃土围住。置身山腰凉亭,仿佛梦到独酌的李白,借一弯明月映照一池深幽;梅王扶汉阳躺在大石床上,举一杯“珠梅夜色”,饮天地之悠悠。这酒仙和梅王,一起坐成为一双“时间”的旧鞋,喝着“黄鹂芽”茶醉入无边的寂静,将陶澍的每一首诗词都存放一个好位置,并给每座词牌都按上“钤印”。于是,璨若星辰的诗人与诗词,便星星般闪烁在了湄江十里画廊。忽而,风递过来一群“窸窣”,让不远处的柳枝立刻摇曳起来。隐藏于血缘中的记忆总有回应,流淌在血液里的庄重牵引感动。

行走于涟水河支流集群,如同穿越珠梅抬的“前世今生”。梅山先人的智慧真是奇妙,他们以一条河流的走向,恰到好处地融入历史文化元素,让一个地域所有的历史,都有了一条直观、可视的捷径,让所有走进历史的人和事变得真实而简单。年11月,“珠梅抬故事”被确认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十七代传承人刘齐跃、尹华玉、刘发升、刘子峰、刘笃庆、米文桂、刘春高、周同英等共同努力下,先后演出了《唐僧取经》《四大天王》《观音扫殿》《光武中兴》《文王访贤》《东吴招亲》《贞观之治》《桃园结义》《血战鄱阳湖》《天门阵》《鸡爪子兴兵》《古城相会》《孔明智取汉中》《陶三春挂帅》《岳飞大破诛仙阵》《刘伯温访主》《许仙送伞》《昆明池》《白玉霜进京》《周玉姐打鱼》《红色娘子军》《红灯记》等7大类多台次的故事。

如今逢年过节,在涟源龙塘镇周边的寻常巷陌驻足,可重温珠梅抬故事的经典剧目,听一曲“三春杨柳黄莺唱,碧蝶黄蜂采花香”。那步履矫健的动人身姿及清脆动听的声腔,足以让人感觉到自己就是一个“烟火神仙”,而生活的动人之处,也便尽在“故事”中了。

他们,肩膀落满鸟语、露珠、阳光;

他们,脚底沾满蛙鸣、泥土、乡愁;

因为,在刘齐跃他们看来,每一滴水都能显其辽阔,每一阵风都能闪其高远。

不迷醉于春的五颜六色,不沉浸于夏的融融暖意,不愁怨于秋的萧瑟荒芜,不战栗于冬的肃杀严寒。这便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珠梅抬故事的日常姿态。

让我们一起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2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