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密码(二)——葛之覃兮,施于中谷之《周南.葛覃》
《周南.葛覃》(原文)葛之覃兮,施(迤)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迤)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曷)浣害(曷)否,归宁父母。
《周南.葛覃》个个人理解翻译野葛藤儿呀,布满了山谷;它的叶子呀多么茂密多么翠绿。黄鹂鸟儿呀,在山谷间唧唧喳喳飞来飞去;它们最后呀,都会飞到树林里栖息;它们的叫声,是那么清脆动听。野葛藤儿呀,布满了山谷;它的叶子呀多么茂密多么翠绿。这些葛藤呀,可以割回家煮了抽丝做葛布;这些或粗或细的葛布呀,可不要嫌弃它,穿起来那可是真舒服。还是告诉教我礼仪的家师吧,我想回娘家看娘亲和阿爹了。快洗好手上的内衣,快洗好手中的外套;洗没洗干净又会怎么呢?难道这会成为阻拦我回家看娘亲和阿爹的理由吗?
睹物生情是人类最自然最纯真的情感,看到鸟儿归巢就想到要回娘家看望爹娘,《周南.葛覃》中的小媳妇真是性情率真、可爱可亲的小姑娘。孔子编排《诗经》时,把《葛覃》摆了第二首诗的位置,肯定也是被小姑娘的真性情打动。他也想起那个生他养他,宠他痛他,还没等他成亲就永远离开了他的娘亲了。孔子从来就没见过父亲,娘亲是他成年之前唯一的亲人。他自出生就与娘亲相依为命,跟着娘亲过着艰辛而遭人白眼的日子。娘亲颜徵在带着年幼的孔子以织布浣纱为生,抚育孔子长大成人,也就在孔子行成人礼之前,坚强而刚烈、柔顺而善良的娘亲积劳成疾,永远地离开了儿子。娘亲英年早逝,是孔子一生挥之不去的痛。在编排《诗经》读到《葛覃》时,这位看似严肃、一丝不苟的小司空,柔弱、细腻的内心一定波澜起伏,要是娘亲也有人痛爱,有人呵护,要是娘亲这般率真,不那么隐忍……。
读着《葛覃》,他的眼角应该一次次噙满泪水;读着《葛覃》,他的内心应该一次次泛起涟漪。
他应该回想起娘亲带着他到山中收割葛藤,然后回家剥取葛藤皮、熬煮葛藤皮、捶打葛藤皮、抽出柔软绵长葛藤丝线的场景。这些葛藤丝线又他的注视下,在娘亲的织机里变成一匹一匹葛布。这些葛布又被娘亲拿去换成铜板儿,剩下的葛布又让娘亲比着自己的身材,变成一件件密集厚实、暖和漂亮的新衣服。他应该回想起娘亲为了多挣几个钱养他,一大清早就跑去富裕人家收些需要浆洗的衣物,待衣物取回来后,先浸泡,让自己生火熬皂角汁液,再浸泡揉搓,然后一次次挎着装满衣物的竹篮子,到河边清洗,再然后,这些衣物就晾晒在院子里,自己就看着这些不属于自己的衣物,看它们漂亮的纹式在微风中轻拂,闻它们在阳光下散发出皂角的清香,傍晚时分这些衣物被晾晒干了后,娘亲把它们折叠好分别送到一户一户富人家。在娘亲日复一日的艰辛后,自己一天天吃饱了饭,又能去先生那儿念书了。
当然,他最认得清晰的是,陪着娘亲去河边浣洗衣物的情景,在潺潺的流水边,娘亲一边捶打衣物,一边回头看着玩耍的儿子,那疲惫而满足的笑容真让人心疼。他也记得起娘亲每每谈起娘家时荡漾在脸上的微笑,或许,那是娘亲最轻松最惬意的时刻吧。逝者如斯乎。《周南.葛覃》反映的,应该是一位嫁到富足且通情达理人家的小媳妇,你看她不仅有家庭教师教育,而且还在想回娘家省亲时得到夫家的同意。你看她在得到夫家同意后想着回家的急迫心情,就连该洗的衣物也不再认真,心里的欢呼雀跃已溢于言表。很显然,孔子把《周南.葛覃》放置在《诗经》第二篇的位置,既有对娘亲的回忆和纪念,又有对天下妇女能获得相应的自由和尊重的渴望。唯有这样,孔子和《诗经》才不会生涩枯燥,也才会散发出历史和人性的光辉,才会驱散因为天灾,因为战争,因为统治的残暴而笼罩在人们头上的阴霾,从而照亮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苦难而沉重的道路,也照亮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充满希望的未来。
品味原滋原味的《诗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