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种类 >> 自然摄影请保持安全距离,遵循自然摄影伦
在乌克兰战场神出鬼没的无人机,居然被两只大鸟给打下来了!
虽然此无人机,非彼无人机,但两者间的关联,这两天让一则来自洪泽湖湿地的短视频在鸟圈流传甚广——
早上7点,正在电塔顶端守护雏鸟的2只大鸟——东方白鹳听见有嗡嗡声逼近,立马警觉起来。原来是一架小型无人机正向鸟巢飞来。瞬时间,两只东方白鹳瞄准、起跳、用喙啄、用翅拍、用脚蹬,短短几秒钟,便合力将无人机拍打了下去。
这对东方白鹳夫妇,是今年春天刚刚来到这片湿地安家的,已成功育有4个鸟宝宝。为了保护幼鸟,白鹳夫妇的本能反应堪称神勇。反之,由当地摄影爱好者放飞的无人机,目测已飞到鸟巢上方2米多高,距离鸟巢如此之近,明显侵犯了东方白鹳的安全距离,挨打是情理之中。
(宿迁的东方白鹳一家)
我们相信绝大多数的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是出于对野生动物的喜爱,才去接近野生动物,并希望通过美的、有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去打动更多人,但事实上,我们也发现有不少摄影爱好者在拍摄过程中,屡屡出现了或重或轻、或有意或无意对野生动物的惊扰,结果后来千辛万苦创作而来的“美好”作品,却让人心理抵触。
那么,拍摄野生动物的安全距离到底为何?实际操作中又该怎样把握呢?
年7月,鉴于在全国范围内接触了太多违背野生动物拍摄伦理的案例,中国绿发会标准研发中心、中国绿发会观鸟委员会和当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院联合起草并发布《自然摄影伦理规范》(T/CGDF-)(以下简称《伦理规范》)。在《伦理规范》“5规范内容”部分,即明确要求应“尊重自然、禁止摆(棚)拍”;在“动物伦理”部分,也提出了“尽量不使用航拍器追逐野生动物,避免惊扰鸟类等野生动物正常的筑巢、休息、觅食与育雏”;“保持距离”;“慎用闪光灯,尽量减少人工光源的使用”;以及“(自然摄影)严禁伤害野生动物”等要求。
(宿迁电网在安装防护挡板)
简要讲,《自然摄影伦理规范》诸多原则或要求中,最最核心的一点,即为“不惊扰”,即不对野生动物在被观察或拍摄当下的生存状况造成现实干扰,不要超越安全距离,过度迫近。对“安全距离”的确切定义,由于作为人类拍摄对象的野生动物多种多样,其生活习性和生境要求各各不同,导致其安全距离的准确尺度也自然各有不同。
从野生动物摄影最常见的鸟类摄像来讲,以下几个近年来连续发生的真实案例,或许可以提供借鉴。
案例一:
年,辽宁摄影环保大赛获奖作品被志愿者举报,原因就是拍摄者破坏了黑枕黄鹂的窝,摆拍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