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种类 >> 浅谈七律和七绝古诗的几个小常识
文:黎家鹏
○
一些喜爱写古诗的青年朋友,常常在诗作写成之后,便不假思索地标上“七律”或“七绝”的字样。其实,并非七言八句就是律诗,也并非七言四句就是绝句,律诗和绝句,是要受几个特定条件所限制的。
其一是受平仄规律的制约。一句诗七个字,平仄要相间;一首诗的上下句,平仄相反对应,七律和七绝诗句,平仄必须依照如下四种句式——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在乙种语句中,第三个字不能是仄声,否则犯孤平。若仄声字换不掉,可以“拗救”:把第五个仄声换成平声;在丁种语句中,第五个仄声字不能是平声,若是平声字,就变成三平调,这也是律绝诗所不允许的。
其二是受押韵规律的制约。律诗绝句是隔字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常,绝句以首句入韵为常。全诗要一韵到底,中间不得变韵换韵,韵脚必须是平水诗韵中一百零六韵中的一个,否则叫“出韵”,律诗绝句均要遵守。平水诗韵是南宋平水人刘渊所撰,他把唐人所规定的一零八韵归纳为一零六韵。
其三是不能“失联”和“失粘”。所谓“联”就是每联诗的出句和对句中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相反;所谓“粘”就是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律诗延长到几十句甚至上百句,这叫做排律。排律诗除首尾两联不用对仗外,其余每联都必须形成对仗。
其四是强调要用对仗。对仗就是对偶,发端于魏晋盛行的骈体文。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用对仗句,首联和尾联不作强调,若全用对仗那是锦上添花了。杜甫的《登高》被尊为“千古第一律”,就是全诗四联都用了对仗。
七绝诗的对仗,相对七律诗来说较为宽松,这要从一个“绝”字说起:绝通截,意思是说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所以绝句的对仗可以有四种选择:一是把一首绝句看作一首律诗的前半部分,因此绝句的第一联可以不用对仗,第二联就要用对仗;二是把一首绝句看成一首律诗的后半部分,因此绝句的第一联用对仗,第二联可以不用对仗;三是把一首绝句看成律诗的首尾两联,全诗都不用对仗;四是把一首绝句看作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全部都用对仗,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绝句全用对仗的典范。为了使律诗、绝句的平仄、粘联及上下句的平仄、粘联及上下句的平仄对应工整规范,古代诗人常常挖空心思创造出一些新的对仗形式来补救,如错综对:“裙拖六幅湘江水,寰耸巫山一段云”,下句以“巫山”对应上句的“湘江”,下句的“一段”对应上句的“六幅”,形成了错综交错对的形式。若按常规对的语序,作为对句的第二句应为“寰耸一段巫山云”,那么画横线的三个字就变成三平调,这是律诗绝句所不允许的。又如杜甫《秋兴》之八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是错位句式的错位对,常规语序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但上下句的平仄对应不如错位句的平仄对应规范工整……
由此可见,律诗、绝句对于运用平仄、对仗、粘联方法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单凭七言八句或七言四句就轻易地把一首诗判定为律诗或绝句的方法是有失偏颇的。
古风投稿
隽永文字,描画诗意灵魂
古风之美,书写尘世风华
投稿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