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生活环境 >> 杜甫寓居成都,写了一首诗,短小无题,却千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所以一生颠沛流离,没有过上多少安定的日子。前期是求学漫游,接着是低三下四地求仕,到了年安史之乱,又是四处躲避战乱,生活真的是很辛苦。
由于河南陕西一带战乱不断,杜甫带着家眷只能往四川一带躲避,于是他年逃难到了成都。蜀地气候温润,物产丰富,和中原有所不同,适宜居住,这样杜甫产生了定居的念头。
恰巧此时裴冕担任西川节度使,裴冕是唐肃宗登基的大功臣,杜甫任左拾遗时与他同朝为官,这样杜甫的计划得到了裴冕的支持。而曾经一起漫游的诗友高适又在附近的彭州任刺史,还有杜甫的表弟王十五在成都任司马。
在这些亲朋好友的鼎力相助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草堂,也就是杜甫诗里所说的茅屋。宅基地主要是由表弟王司马捐资,茅屋周围栽种了百亩绵竹,十亩杞树。还栽种了松梅桃李等多种树木。
由于杜甫曾经在唐肃宗时期当过左拾遗,又有诗歌盛名,所以新建茅屋得到当地很多官员的资助。杜甫甚至写诗相赠,向韦续、韦班、何邕、徐知道等人索讨果树苗木,以致家用桌椅碗筷等。
后来严武调来成都任府尹和剑南节度使,严武深得唐肃宗信任,曾经随唐肃宗在灵武起兵,和杜甫也算是同朝为官。严武又喜爱诗歌,因而对杜甫百般照顾,甚至提供了很多生活费用。
有这些好朋友的照顾,加上草堂宽绰,绿树成荫,风景优美,杜甫是打算在成都久居下去。但是史料不及的是年唐玄宗、唐肃宗父子相继去世,严武又调回京城长安。
这样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而恰恰此时成都又发生了徐知道等的叛乱。人命关天,杜甫被迫只得告别心爱的草堂,离开成都,向梓州阆州逃避。
庆幸的是,不久好朋友严武又被再次任命为成都府尹和剑南节度使,这样通过严武的邀请,杜甫又回到了成都,住进了草堂。而且经严武向朝廷推荐,杜甫还担任了幕府参谋和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职。
此时是年,八年的安史之乱已经平定,成都既有众多朋友,又有草堂可以安居,再加上新官上任,杜甫十分高兴。他欣赏着草堂周围的景色,想到自己终于可以施展身手,于是提笔写下了一组绝句。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组绝句共有四首,上面是其中的第三首。杜甫写此诗时非常激动,有些思想感情又不便直接外露,只有以绝句为题,以景托出。况且绝句这种诗歌形式只能容纳四句,不可能面面俱到。
一切都是围绕着草堂展开的。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句,可以看出这是春末夏初。黄鹂鸟也叫黄莺,它们此时在柳枝上求爱。嫩于金色软于丝,初春的柳条才是嫩黄色,这种翠柳,可见起码也是仲春了。
黄莺成双成对,呼朋唤侣。白露是一行,它们飞向皎洁的蓝天。写景由低而高,由声而形,都透露出一种喜庆的色彩。这种春风得意,实际上是诗人兴奋心情的写照。
后两句又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展开描述。“窗含”写茅屋里有大天地,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从窗户望出去,岷山上终年积雪不化,因此“千秋雪”既是虚指也是写实。
“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方位上又从西边回到了东方。成都水路连通长江,小小茅屋因此也是一片繁华热闹,门前熙熙攘攘,竟停歇着不少从东吴江苏一带过来的船只。
这首诗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写景优美,借景抒情,含义深刻,甚至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是唐诗中少有的佳作。千古以来它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大特色。
一是,一句一景,既独立又形成一个整体。这首诗四句写了四个并列的场景,没有格律诗所应有的那种起承转合。但是这些景色又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统一于“草堂”这个中心之下。
二是,题为绝句,实际上就是无题诗。“绝句”是格律诗的一种体裁形式,并不能表达诗歌的内在意义。因此可以看出这首诗像《绝句漫兴九首》一样也是杜甫的即兴之作,其表达的内容比较复杂随意,不便于在题目中表现出来。杜甫这样的无题诗还有《绝句二首》《戏为六绝句》等。
三是,意蕴深刻,主题可以有多种解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首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景物诗,其次是写安居成都的满足感,第三是表达进入仕途的兴奋及对严武的感恩,第四是反映安史之乱平定后交通恢复,社会秩序回到正常。
四是,四句入对,对仗多样而又极其工整。绝句在对仗上比较灵活,可对可不对,可部分对,也可以全对。杜甫这首诗不只是四句全对,而且对偶的方式有很多,有数字对,有颜色对,有方位对等。
总的来说,杜甫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借景抒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丰富,诗人身在草堂,却胸怀国家,思接千里。诗歌对仗工整,艺术表现手法独特,是千古传诵的佳作,自然也成了人们今天欣赏和借鉴的重点对象。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