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形状 >> 以绝句为例谈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的新解
以《绝句》为例谈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的新解读
网值人员:陈丹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追求语文的诗意,其目的在于使语文课堂在保持语文味的同时,变得更精彩更丰富,使得我们的孩子从认字开始就对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美感,产生一种很愿意学好的愿望.这就是追求诗意教学的意义所在。
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巧组结构,触摸诗心
传统“应试”式古诗词教学“为教而教”“为考而教”,一首诗学完,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是些单个字解释,诗句翻译,写作特色,而最重要的诗句本身却退到了最后,美丽的诗词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为此.我在执教第四册古诗两首中的《绝句》一文时,基于其浅显易学、清新明丽的特点.大胆改变了古诗文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紧紧围绕“生活交流谈春天——板画展现感春天——词句品悟说春天——出示诗题明诗人——拓展升华诵春天”的主线。
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读过的有关春天的古诗,带出这堂课学习的主题。然后直奔中心,学习诗句,再了解诗人、诗题,诗歌的体裁等,最后诵读背诵。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引领者。
二、妙用图画,展现诗意
经典诗词虽篇幅短小,但诗人所描写的外物与内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低年段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所限.要真正体会感悟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含英咀华,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
我觉得将课文插图和简笔画有机结合。不失为引导学生走近原作。展现诗意的一种简明实用方法。在学生学习《绝句》一诗时,我将简笔画与插图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如学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时。教师一边娓娓述说:“当春回大地时,小草发芽了,柳树吐绿了,天空变蓝了,太阳露出明媚的笑脸,小河欢快地向前奔跑,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欢唱??”一边在黑板上相机板画:
红红的太阳.绿绿的小草,嫩嫩的柳芽,蓝蓝的天空,哗哗向前奔流的小河.在柳树枝头迎着微风欢唱的黄鹂??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情不自禁地说:“哇。春天真美!”风情万种的春天在孩子的眼里、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又如学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时,教师轻轻述说:“同学们.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可爱的黄鹂、活泼的白鹭像一只只精灵来到了教室,请翻开课本78页,用你亮亮的眼睛仔细看看.在插图中你还发现哪些景物也很有趣呢?”老师话音刚落,“唰”的一声,教室里小手一下子举得高高的。七嘴八舌说开了—高高耸立的西岭雪山,停泊在门前的小船.静静欣赏景色的诗人??甚至有一个孩子还说出了诗人杜甫住的是草房子,我一听马上相机介绍诗人当时创作此诗的简单背景:时逢战乱。诗人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里忧国忧民.心系时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诗人与写作背景自然而然地流淌到了孩子们的心里,孩子马上明白了为什么会“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品悟词句,解读诗意
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美,不局限于教学生读音、释词、解句。古诗浅显易懂,寓意深刻,情调健康。意境开阔,形象鲜明,脍炙人口。这其中都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要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
一方面,我紧扣诗中的重点字词“鸣、上、窗含、门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境;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认真推敲,体会诗人炼字谴词的技巧。
另一方面,采用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产生美感。只有让学生在读了诗的大意后,才能带领他们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引入美的情境,使其在感知美的表象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经典的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学中,我从形象性切入.充分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由色彩、线条所构成的隽永画面。后两句“千秋雪”和“万里船”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写景,极富诗情画意。这些都能使学生通过画面形象去获得美的享受。与此同时,我还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精妙。
四:根据对诗的理解,学生对《绝句》的作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