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形状 >> 二月二,抬头日,翘首待春来河北省文化和
二月二,龙抬头,风雨顺,又丰收。
大仓满,小囤流,好年景,春开头。
二月二这天
正处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
我国多地开始进入雨季
古人认为,
这是“龙”的功劳
所以便有了跟龙有关的各种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期,她因得罪玉皇大帝而被罚三年无雨,人间河干沟竭,树枯苗死,人们难以过活。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习俗
剃头
二月二,龙抬头,有“剃龙头”之俗。老百姓在过大年前,都要剃头,所谓“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正月里,一般不剃头。到二月二“龙抬头”之日,人们都要理发剃头,大约也是为讨个吉利,沾一些龙的吉祥喜气。二月二“剃龙头”,还有“期望成龙”,希望状元及第,有一个美好前程的寓意。
吃春饼
二月初二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醋烹绿豆芽、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引龙
在晋西北,二月二早上太阳没出山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提桶到河边或井边取水。汲水时桶里放着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就把“钱龙”引回来了。
山东等地区,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清咸丰《武定府志》:“以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
接“姑娘”
二月二是以前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那时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叙叙儿女情长。“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泪儿。”慈爱的父母急切地想见到爱女,共享天伦。
踏青
宋朝时二月二叫“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又有“踏青节”之称,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此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有“迎富”之意。
费著《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
诗意
《二月二日》
唐丨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
唐丨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二月二日出郊》
宋丨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即事》
南宋丨方岳
春潮昨夜没平滩,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
无欢不必游花树,有病何须置药篮。
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
二月二,
龙抬头,
逆行人依然坚守
愿疫去春安
河清海晏
来源
河北旅游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