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形状 >> 杜甫最优美的一首绝句,苏轼宛如一幅画
唐代大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基本上就是沉郁顿挫,这也成了大家的一种共识。因为杜甫历经安史之乱,深谙民众疾苦,无可奈何的他将其化为笔端的翰墨,将一腔的家国情怀融入其诗中,深受后世的景仰。但是杜甫如果心情高兴的时候,也能写出轻快明丽、甚至略带俏皮的诗句,比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有一种观点:李白弱律诗,杜甫弱绝句。笔者猜想可能是那些诗歌爱好者们为了比较李白、杜甫谁更胜一筹时,为了找出他们的区别,看到了李白的绝句比杜甫厉害,杜甫的律诗比李白更高明的现象。这并不意味着杜甫的绝句就差了,只是大家参考的对象是李白。其实我们看杜甫的绝句也有不少名篇,比如下面这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我们都很熟悉,它取名为《绝句》,不知为什么杜甫当年要取这样一个题目,许多人都表示这既不能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也不能表达这首诗的中心思想,诗圣杜甫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题目?也许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不知道晚唐大诗人李商隐给自己的那些缠绵悱恻的诗歌取名《无题》,是不是受到了杜甫的启发?
试想在暮春时候,诗人正坐在屋内,看见黄鹂在翠柳上鸣叫,一行白鹭翱翔于蓝天。放眼望向窗外,千秋不化的皑皑积雪覆盖在西岭之上,门外停泊着来自万里之外的江南地区的客船。诗人悠闲地坐在屋内,欣赏着这一切美景,那是多么惬意。
杜甫这首诗中提到的颜色可谓是色彩斑斓,西岭的雪是白色,这是地上的背景;天上的背景是蓝色,在其中又有点点白鹭;这些都是远景。在近一点儿,是万里的行船,更近一点儿,那就是翠绿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黄、绿的色调是作者清晰可见的。苏轼曾评价这首诗时说:“少陵翰墨无形画”,东坡认为杜甫的这首诗中描绘的景物宛如一幅无形的画卷。东坡曾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没想到杜甫的这首诗也给他这样的感觉。
杜甫这首诗其实也留下了他所擅长的律诗的影子,这首诗的前两句对仗,后两句也对仗。看来杜甫的律诗早已融入到他的血液中,即使写绝句,也不忘露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