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

发布时间:2022/11/23 23:57:51   

杜甫写过不少歌颂春天的诗篇,尤其是他历经磨难,从叛将军营中逃脱,带领家人辗转漂泊,从天水华州来到成都,在成都西郊修筑草堂以后,他的身心有了安放的地方。

于是,他写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写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写出“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绝句》等优美的春之歌。

然而,命运爷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有一年八月秋高,狂风大作,将他茅屋顶上的茅草卷起来四处飘散。

而诗人却将这件事写出一首千古流传的诗篇,也是一首秋之曲,当然,更是描写秋天的名篇。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孩童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写的一件小事,然而,因为细节描写充分,因此,写得很生动形象。很有镜头感。先写时间,”八月“(当然是阴历的八月)秋高,秋天的天空特别高远,但是常常会出现狂风暴雨。

这首诗写的一件小事,然而,因为细节描写充分,因此,写得很生动形象。很有镜头感。先写时间,”八月“(当然是阴历的八月)秋高,秋天的天空特别高远,但是常常会出现狂风暴雨。

接着,镜头转向茅屋的屋顶,只见狂风卷起屋顶上的三重茅草,当然,古时候的三不是实指,而是虚指,多的意思。

只见茅草飞舞着,飞过锦江,洒在江边,高的挂在树上,低的沉到池塘里边。因为只是刮风,还没有下雨,所以,孩子们看到茅草被风吹起来了,很兴奋地跑出家门,跑到杜甫家门前,抱起茅草就往竹林里跑去,这些熊孩子,公然欺负杜甫年老体弱啊。

杜甫喊得唇焦口燥却阻挡不住熊孩子抱着茅草跑走,在他们眼里,这些茅草都是他们的玩具,哪儿管人家房子漏雨呢?杜甫只好拄着拐杖回到家里。

还没有等他想出办法,很短时间,大风停了,云层变成黑色,就像到了黄昏时刻,天色暗下来,大雨下起了。布做的被子盖了多年,冷得跟铁块一样,孩子睡相不好,将被子的里面踏破了,在宋朝之前,我国还没有棉花,里边絮的都是木棉等代用品,里子踏破了,就只剩下两片布,当然无法御寒。

而床头屋漏没有一点干燥的地方,雨脚如麻没有断绝的时刻,自从战乱以来,长期失眠,如今遭遇大雨滂沱,房顶漏雨,这漫漫长夜怎么度过?

如果这首诗就结束了,那么也是完整的一首诗,但是,诗人却将自己的苦难放下,将视野穿过茅屋,投向更远的地方,他想到天下寒士,希望天下有千万间广厦,让所有寒士都展露欢颜,这些广厦在风雨中都不会动摇,就像山一样稳定,如果这样,就算自己冻死,也满足了。

于是,这首诗有了普世情怀而感动天下人。

杜甫留下草堂,更留下悲天悯人的情怀。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之一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风紧急,天空格外高远,而山中的猿发出悲哀的长啸声,江水清澈,江渚的沙呈现出银白的颜色,鸟儿在飞来飞去。

无边的落叶萧萧而下,没有尽头的长江滚滚而来。征程万里,我怀着悲秋的心情,常常漂泊就像天涯孤客。人生百年,我却多病,只得独自登上高台,心中一片茫然。历经多少艰难苦恨,我的鬓发苍苍,穷困潦倒的我,重新停下装满浊酒的酒杯。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中原大地再一次陷入军阀混战中。

我们不会忘记,当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消息传入成都时,杜甫欣喜若狂,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的最后两句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嵌入四个地名,也规划出杜甫和家人回乡之路。

不是回长安,而是河南巩县老家,落叶归根。这是人之常情。

可惜,事与愿违,和平的曙光无法照耀诗人回乡之路,于是,杜甫只得继续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先从整体上表现出秋天的情景,“风急天高”从远处传来阵阵猿声,悲哀的长啸声压过风声和浪涛声。接着,诗人将视线投向江水,再投向江中沙渚,上面的沙被江水冲洗得洁白干净,鸟儿在江渚上飞来飞去。

颔联为整体远景。从长江边树林,秋风中,落叶萧萧而下。诗人不用“落叶”而是“落木”。这是源于屈原的《湘夫人》中有“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是杜甫的偶像,无论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他的诗歌都对杜甫有很深的影响。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从空间“万里悲秋常作客”写出诗人天涯孤客的漂泊身世,再到时间“百年多病独登台”,写出诗人人生中的多病多灾,这个多病多灾是杜甫个人的,也是唐朝自从安史之乱以来,中原大地战火纷飞的时代的多病多灾。

最后的尾联让每一个读者都忍不住为杜甫的人生叹息,历经艰难困苦,鬓发斑白,自己的理想却难以实现,而自己穷困潦倒一生。

于是,他停下酒杯,望着杯中的浊酒,心潮起伏,感到一片茫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5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