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习性 >> 避免再被娃背古诗折磨分享巧背古诗之二年
村居
(清)商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商鼎这首《村居》对小孩子而言非常具有亲和力:春天放风筝嘛,大多数家长都可以带着孩子办到,有类似的生活体验。在教授孩子背诵的时候,时刻把握这一主题就好。
首先我们解构一下这首诗,找一下核心脉络。作为一首叙事诗,这首诗完美的体现了:时间(二月)、地点(河边)、人物(儿童)、事件(放风筝)。让孩子按照这一线索,可以轻松辅助记忆:春暖花开的二月,春风正好,好容易赶上放学早,那还不赶紧去放风筝啊!
配图来自网络
对于草长莺飞、杨柳醉春烟这些词,城市的孩子可能不太好理解。这就需要做爸妈的在踏春、春游等时候对小孩子加强引导和教育,让他体会春天的声音、春天的味道、春天的感觉,进而领会春天的意象。尤其是晴天的时候东风和煦,雨天的时候烟雨濛濛等场景,非常有助于孩子理解什么是晴柔、什么是春烟。
纸鸢虽然不好直接理解,但借助风筝实物可以很好的解释。现在虽然部分风筝已经不再是纸和竹子做的,可也不难找到传统风筝。更好的做法其实是亲自和孩子用纸和竹子做一只风筝,让孩子理解风筝为什么被古人称之为“纸鸟”。
配图来自网络
求本溯源的说,风筝只是“带哨子的纸鸢”,属于纸鸢中的一类,远没有“纸鸢”的描述更精准。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去年热播的根据马亲王同名小说改编的《长安十二时辰》里,贺知章作为一个终极大boss出现令人唏嘘不已(剧中为何监)。还好这首诗没有那么多阴谋,只是普通的咏物诗。
配图来自网络
背这首诗,带孩子观察一下柳树是很有必要的。不过目前城市中柳树由于飞絮问题,并不是受欢迎的绿化树种,不大好找,可能需要去公园才能见到。至于把春风比作剪刀,是个很形象的比喻,做过手工课的孩子并不难理解。
配图来自网络
不过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在柳树前现场教授这首诗时还是遇到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当时她的问题是:什么是碧玉和丝绦?这个问题着实让我费了些脑筋。碧玉还好说,珠宝店转转也能蹭着介绍一下;丝绦就比较难办了,只好用景区里的许愿树来代替:看,那上面的红条条就是丝绦。后来看古装剧,我给她着重介绍了一下丝绦是什么,她嘟囔了一句:这不就是古代的腰带吗?好吧,“万条垂下绿腰带”,贺老估计气的直拍棺材板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学教材古诗四巨头(杨万里、范成大、杜甫、王维),就像冯巩、蔡明、黄宏、宋祖英之于春晚,可谓是从一年级背到六年级。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名篇,题目为送别,通篇却不着一个离字别字,看似写景,实则写人,需要和孩子好好品味一下。
配图来自网络
题目不长也不算短,可以照样用“4W”法教孩子解读:时间(when)、地点(where)、谁(who)、干什么(dowhat)。这首诗的题目里,很明显就是:(借宿在净慈寺的我)早上出寺去送朋友林子方。而如果结合诗文,还可以知道这件事是发生在六月的某个早晨。
配图来自网络
这里可以告诉孩子一个地理知识:实际上净慈寺有两个,一个在福建龙岩,被称为龙岩净慈寺;一个在杭州西湖。杨万里此诗开篇就点名西湖,自然指的是杭州净慈寺。杭州是个旅游之都,西湖更是知名景点,去过西湖的孩子不在少数。西湖好几个地方都能看到接天莲叶的场景,比如断桥,比如苏堤,比如杨公堤,比如孤山等。就算没去过西湖,现在城市中不少公园、景点也不乏长满荷花的人工湖泊、河流,带孩子在荷花开放的时节去看看是很好的选择—当然要注意好安全。
开始进入背诵正文,这首诗正文脉络很清晰:先结论,后证明。前两句先给出一个结论:毕竟是西湖的六月,风景怎样都比四季中别的时候好。古人比较含蓄,说好不直接说好,只说不同。那么,西湖的六月和四季比有什么不同呢?或者说好在哪里呢?要知道杨万里是南宋人,彼时的临安是南宋的都城,西湖在当时的地位无疑相当于北京的什刹海、后海。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丢给孩子,让他主动去想:西湖的美是肯定的,但是六月的西湖就一定比西湖的其他时节美吗?杨万里的理由是什么呢?
配图来自网络
别急,后两句就是杨万里的证明:你看那远接天际的荷花碧绿如海,而那映着太阳的荷花更是美的别有风情。什么是映日荷花呢?其实就是晨曦中的荷花,尤其是逆光的那种。现在拍照非常普及,我们在拍花卉的时候都或多或少拍过逆光的花卉,得益于背景光,可以把花卉照的很通透,自然与顺光时看上去不一样。这里可以让孩子尝试一下逆光拍摄,尤其是早晨日出的时候,体味一下映日花卉的感觉。因为荷花六月里开(此处自然是农历。可以在此处顺便普及一下农历和公历的区别),所以开满荷花的西湖自然与四季中其他时节不一样,自然美不胜收了。
配图来自网络
给结论,又自己证明,杨万里巧妙的赞美了荷花和西湖,可是这和送朋友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想来也有疑问,这时候,就需要告诉孩子,后两句诗勾勒的画面是积极向上、无限美好的,正好寓意朋友此番远行前途光明。要知道此时的林子方,可是去福州上任的高官。送朋友远行,不用直接去说祝他前程锦绣什么的,单靠描述荷花就把美好寓意表达了,杨万里是不是很厉害?
配图来自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后两句的互文。律诗里这种互文和对仗比较多,绝句中相对少一点,但杨万里这里使用了巧妙的互文:接天对映日(空间方位),莲叶对荷花(植物部位),无穷对别样(描述),碧对红(颜色)。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这首绝句,如果条件可以的话,带着孩子去一个群山环伺、绿水东流的地方旅游一下,就可以直接看到这种画面。比如杭州的富阳,比如广西的梧州,当然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无论是民俗还是山居酒店,只要能看见山峦和河流,就能欣赏鸟儿翱翔山林,窗外船舶逐浪。那种心旷神怡,去了才能体味。当然,现在城市生态大为改善,高楼大厦中也不乏鸟语花香的所在,窗外虽然未必总能看到山峦和河流,车流总是可以看到的。这里,窗户就起到了画框或者相机取景框的作用,把美好的景色瞬间定格。
配图来自网络
回到古诗正文,如何记忆这四句呢?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这其实就是诗人站在窗口远眺时,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看到的景色。黄鹂在柳树上唱歌,这是离诗人最近的景色,因为他可以通过所见所闻(鸟叫)准确的判断出是黄鹂。再远一点,是一行结伴飞行的白鹭。是几只呢?有点远,不太好数,只好说是一行。再远是什么呢?远处的绵延雪山。OK,目光回收,山下是什么?长江,以及江上停泊的很多船只。所以,由近及远看过去,依次是:黄鹂、白鹭、雪山,再远及近看回来:雪山——长江——船只。记住这么一个空间顺序,这四句诗就很好的串到一起了:先看到什么?黄鹂!然后呢?白鹭!然后呢?雪山!然后呢?长江和船。
配图来自网络
从对仗角度而言,这首绝句对仗的有点“过分”,不过这也是教孩子语言的好机会。我们来看前两句:两对一(数词),个对行(量词),黄对白(颜色),鹂对鹭(名词),鸣对上(动词),翠对青(颜色),柳对天(名词),其中黄鹂对白鹭(特指鸟名),翠柳对晴天(景色对,暗含时令对天气)。再看后两句:窗对门(名词),含对泊(是动词也是状态),西对东(方向名词),岭对吴(名词,此处吴代指吴国故地),千对万(数词),秋对里(秋这里是年的意思,与里组成量词对仗),雪对船(名词)。其中西陵对东吴(特指地名),千秋雪对万里船(时间久远对空间辽阔)。不过当我口沫横飞的说完这些的时候,孩子又拿出了关怀傻子的眼神看着我。所以这段儿要不要说,记得看孩子心情!
总结:总体来说入选二年级下册这几首诗还是以咏物为主,更注重画面感的建立。这需要我们这些做家长的经常带孩子走出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味古今相通的古风神韵。在记忆技巧上,要注重从事件先后、空间位置变化等脉络引导孩子主动思索,可以适当借助照片、图片等,但不宜太多。毕竟小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