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种类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两位,一位是飘逸洒脱的“诗仙”李白,另一位则是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他们二人的作品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耀万丈长!
唐睿宗延和元年(公元年2月12日),杜甫出生,其父杜闲为他取名杜甫,字子美,后来他自号少陵野老。杜家乃是官宦世家,杜甫的远祖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是唐中宗神龙间修文馆直学士杜审言,这种背景的家世非常显赫,所以杜甫从小便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
年少时的杜甫也曾想仗剑走天涯、豪情撒万里;然后在他的下半生,随着国运的日益衰微,家境也好景不长,他不得不面对现实,走向世俗。杜甫所经历的大唐是一个由太平盛世转变为硝烟四起、战祸不断的乱世。也正是因为这种经历,杜甫才真正地将自己的生命融入诗歌,贴向了黎民百姓,贴向了芸芸众生,也贴向了他忧国忧民本心。尽管他不是救世主,也不是平定战乱的人,但他却为那个不忍直视的乱世增添了无上的光彩!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于是他赴往兖州,与朋友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游玩,玩的途中作下《望岳》。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与远大抱负。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春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年)三月。前一年的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抢杀掠夺,后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为废墟。八月的时候,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延安富县)羌村,自己北赴灵武途中被俘,被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此时杜甫已经45岁,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年)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这引起杜甫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于是作下《石壕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三国时期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年)春天,杜甫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年)的春天。杜甫来到蜀地已经2年,经过一段时间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于在成都草堂定居。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年),成都发生战乱,杜甫避往梓州(今四川绵阳三台县),第二年战乱得以平定,杜甫回到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一首即景小诗《绝句》。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次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于是在次年春天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光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年)秋,此时的杜甫时夔(kui)州,有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杜甫的诗歌在内容上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次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之情怀,因此他被誉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又因杜他诗有“诗史”之称,故又称杜甫“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