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种类 >> 你看不懂的或许多半不是好的
文/管剑刚
我们在读书时有感觉,有些书,名气挺大,却看不懂,或是晦涩难懂,比如存在主义哲学。我买了一本《存在与时间》,看了几日,终于没有看懂,恰在此时,读到一篇文章,内容是谈美国的大学里的哲学教学,说根本不讲存在主义,对这个曾经一时风行的哲学思潮假装看不见。于是,给我增加了一点拒绝阅读此书的勇气。
季羡林在谈到自己阅读哲学史的感受时说,无奈自己禀性庸劣,缺少慧根,读起来总有点格格不入。并称自己“天资所限,实在是无可奈何”。季羡林所说,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就是有些哲学看不懂。当然不是完全看不懂,是说没有用处。就像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的那样:“如果不关怀人类的痛苦,无论哪一位哲学家的论点都毫无价值。”也就是说,某一种哲学观点对人类实际生活没有用处,不管哲学家的名气多大,其观点都毫无价值。
也正像季羡林所说,毫无价值的哲学观点,一般都是看不懂的居多,看不懂即不可用于改进人类社会生活,所以毫无价值。近代以来,哲学思潮、流派此起彼伏,如行山阴道上,令人目不暇接,也都曾风靡一时,但有许多都晦涩难懂,不切实际。所以,英国大学生报名学习古典哲学的人远远超过现代哲学;而美国的大学里不讲授存在主义哲学。
好的哲学肯定是能使人容易看得懂的,千百年经久不衰的古典哲学都有这个特点,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柏拉图著作容易理解,孔子的观点即便加添了一道古汉语的语言障碍,并不难懂,其观点和语言都相当朴实。
哲学是这样,文学也是这样。作为古代文学精华的诗歌,人们一提起时,总感觉不好懂。其实,的确有的不好懂,但那些不好懂的基本上不能算好诗。撇开唐诗人白居易追求通俗易懂风格的且不说,单说杜甫等人,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达到义务教育文化程度的人都看得懂,比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按照古汉语的发展历史阶段来说,东汉的诗应该比唐诗更难懂才对,但是,后世公认的古诗的杰作《古诗十九首》,今人读起来毫无理解的障碍。再往前,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面艺术性极高的作品如《关关雎鸠》等,一样地不难读懂。陈丹青在其《文学回忆录》中记述木心对中国诗歌作者的评价时说,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陶渊明的诗立意高是没有异议的,但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陶渊明的诗,绝大部分都好懂。
古诗如此,现代诗歌也一样,晦涩难懂的诗作,除了专业人士,受众范围相当狭窄,尽管一时的名气不小,但无法传之久远。像现代文学史上的诗人,晦涩难懂的张金发已无人提及,而易于读懂的戴望舒、徐志摩仍有读者群。
此外,小说也有这个问题,现代小说打破传统的叙述方式变幻了几多表现手法,专业人士轰然说好,但广大读者并不买账,因为也如季羡林说的那样,读起来格格不入,理解不了。而广大读者喜欢的还是那些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性强、情节吸引人的传统写法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首先能看得懂,看懂之后,还能叙述给朋友听,不像阅读新手法作品,看过之后,别人问你那小说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只能回答,没有故事,不知道从何说起。
说这么一大堆,我只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无论你是在读哲学还是读文学作品时,倘若看得自己一头雾水,切莫妄自菲薄,认为自己缺乏智慧,而应该这样想一下,这或许不是一部好作品,起码不是自己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