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关于诗歌的对仗基础问题,到底是什么在对,

发布时间:2023/1/19 10:14:00   

我们先来看他关于对仗的问题

其实关于对仗,有专门的文章谈到过,在格律诗专栏中也有一章来说这个事情,但是可能对“对仗”这个词本身没有做出解释——也就是说对仗的定义到底是如何,这个问题由于过于日常,所以反而是忽略了。

那么什么是对仗?

对仗指(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看清楚这个定义,当我们不写律诗、骈文的时候,就不需要考虑对仗问题。即使是写律绝,也不用在乎是否对仗。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律绝不要求对仗,律绝不要求对仗,律绝不要求对仗。

当你收到的咨询和评论足够多的时候,就会发现还有很多朋友居然认为不对仗就不是格律诗。

格律诗三大类,律绝、律诗、排律——律诗和超长的律诗(排律),除了首尾二联之外,其它联都需要对仗,而律绝其实就相当于律诗和排律的首尾二联,是不需要对仗的,因为律绝只有四句。

是的,没有别的什么原因,就因为太短,所以对修辞不做要求,以表达清楚、感情明确为基本要求。

为什么会给很多初学者这种错误的认知呢?那是因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好作品,比如《登鹳雀楼》,比如杜甫的《绝句》,虽然也只有四句,但是上下两联都对仗,还有很多律绝,都包含有对仗的修辞手法。

对仗是修辞手法,律绝不要求对仗,不代表不可以使用对仗。对仗会让你的作品节奏感更强,表现出你的强大字词控制能力。也正因为如此,《登鹳雀楼》是诗史上少有争议的五绝第一,“两个黄鹂鸣翠柳”也家喻户晓。因为它们不但符合平仄关系,文法高妙,构思精巧,甚至还全诗对仗——对仗是律绝的加分项,不是必须项。

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一点,才不会闹笑话。

我们再来看他关于是否要字字对仗的问题

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这么回事。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偶相对宽松,什么叫“严格的对偶”?不就是字字要卡死的问题嘛。句式对仗我们不讨论,因为一般出现在词,更多的是在赋中。出现在诗中的对仗,就是说的出句和对句相对位置上的一一对应——平仄要相对(一三五可以看情况灵活),词义上可以不相关、但是词性一定要相对。

平仄关系我们交给平仄格律来规定,因为你的相对也要遵守律句格式和平仄的相对规则,我们只讨论词义、词性。

而词义可以相同、相似,也可以相反——这话说了等于没说,所以还是看整体诗意安排,但是词性是必须相同的。

这就是对仗最关键的一点了。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对仗的严谨性主要就表现在这一点。即便是我们称之为“宽对”的作品,也只是在词义上、词组意思上放宽,而不是在词性上放宽。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对“黄河”,是带有定语的名词词组,词性上完全相同,内容上也相近——注意只是相近,并非一定要“白”对“黑”,“日”对“月”。“入”对“依”,这都是动词,内容上可以说是不同的,但是词性上完全相同。“山”对“海”,这没什么好说的。

有些朋友就会有疑问,“尽”和“流”的词性不一样啊,怎么对仗呢?很显然“尽”是副词,表示出白日的一种状态,那就是落到山下去了。而“流”字是动词,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流动的状态”,比如“流水”,“流萤”,那么词性不就一致了吗。

再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不是也是一样?词义类似,甚至完全不同,像“穷”、“上”,在词义上是不相关的,但是词性都是动词。

这就是严谨对仗,词性上完全相同,平仄上有条件相反,词义上视内容而定。

当然,以上是基础内容,不排除有高手逍遥于规则之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1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