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今日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关于惊蛰

发布时间:2023/1/8 20:10:28   

今日10时57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预示着仲春时节的开始。陶潜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伴随着阵阵春雷,经历了早春的懵懂,仲春时节,这春意也渐渐浓了起来。

每年三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度之时,就会进入惊蛰节气。中国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中记载:“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的本意是说冬眠的蛇虫受春雷惊扰苏醒,意味着万物复苏萌动。

惊蛰前后初闻雷声是先人们观测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这主要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者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冷空气频繁交汇所致。但实际上昆虫们是听不到雷声的。它们之所以结束冬眠、蠢蠢欲动,是因为天气在渐渐变暖。

我国的农历中,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又将每个节气分为三候,一候为五天,每一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称为候应。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

阳升而萌,雨足而华。桃令以作,粲然而花华。

桃始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

二候仓庚鸣

仓庚乃黄鹂,鸟出而鸣啼,春暖花开之庆也。

仓庚鸣,庚亦作鹒,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

三候鹰化为鸠

鹰化为鸠,鹰翔于空,觅食而鸣,如鸠为食,类鸠也。

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看作是春耕开始的节令。

唐朝诗人韦应物曾书:“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春雷响,万物长。进入惊蛰节气之后,气温开始快速回升,农家开始播种、施肥、除草和防虫,进入了忙碌的春耕。

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南方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时节,北方地区也渐渐入春,春耕由南向北渐次展开。

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却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的工作。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以声音为标志的节气,也是一个过渡性的节气。它没有特别的庆祝活动,但有不少有趣习俗。

民间有在惊蛰时吃梨的习俗。一方面,进入惊蛰节气后,流行类疾病效易传染,春天干燥的天气让人上火,梨有去火润肺的功效。另一方面,“梨”谐音“离”,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保证全年都有好的收成。

《千金月令》中提到:“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在惊蛰这天,人们把石灰洒在门槛外,认为这样做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也是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民间在惊蛰祭白虎以化解是非。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时的蹦跳之声,寓意驱除害虫。

进入惊蛰节气之后,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乍暖还寒,注意保暖。让我们一起期待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部分内容参考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0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