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天敌 >> 最美人间飞花令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无处不飞
飞花令时可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比如说,说一句第一字艰趋凶带有"花"的诗词,如"花近高楼伤客心"。接续第二句接上带"花"的诗句,如"落花时节又逢君"。第三句可接"春江花朝秋月夜",第四句接"人面桃花相映红","花"在第四字位置上。可继续循环下去,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飞花令的演变也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人们对文学的需求。在古代,是他们展示才华和交流情感的方式。而在现代,飞花令已经成为一种广泛流传的文学形式,不仅仅是文人雅士们的专属活动,更是一种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学创作中的方式。
飞花令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也反映了文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变化性。通过飞花令,人们可以感受到诗词的美妙和创作的乐趣,无论是古代的文人雅士们,还是现代的文学爱好者们,飞花令都是一种独特而有趣的文学形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读书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一缕书香气,胸中万卷书。书香气便是饱读诗书之后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和生活的智慧。书香气作为生命中一种不朽的香味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练出来的,它像是一杯浓酒,需要粮食去提练,愈久弥香,它是一个积累和汲取的过程,要想染一缕书香之气,便要胸中装有万卷书。
-1-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诗人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读书如漫步春天,感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生机。读书如徘徊夏日,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瑰丽。读书如回味秋天,领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豪情。
-2-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词是唐代诗人杜甫心情愉快所作。前两句诗人对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后两句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而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读书如追忆冬日,感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情致。人累了,独坐窗边,让疲惫之身得以休憩,心累了,捧起一本书,浮躁之意归于安宁。书是奔腾的血液,是跳动的生命,是涌动的源泉。书中有智慧,幸福,释放和无限的安宁。
-3-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词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夫如何”,“夫”字在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齐鲁青未了”,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如果说梦是一种人生,是另种灵魂的存在,那书便是记载这存在人生的灵魂,它在时间中游走,飘于有关思想的结界,它不仅仅是纸对笔的一种认同,不仅仅是眼睛对字的欣赏,而是一种蚀骨的感染,更象一种心灵的体会。
-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词人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淡淡墨香透着前行如在耳边言谈,从某一开始,它渐渐变人为另一本鲜动的书,不可拒绝,因它从眼中直向心深。
-5-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游览胜地。
这首七言绝句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后幅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读书的人懂得:人生有风有雨,书是能遮风挡雨的伞,人生有险滩有暗礁,书便是明亮的灯塔。人生有山穷水尽时,书中有柳暗花明处。人生会失去很好的朋友和恋人,书却永远忠诚如一。
-6-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这一联中的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给人以清新之感。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苏东坡曰: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一个人读书多了就会学问有修一种非凡的气度,无论她看起来多么的潦倒和衣衫褴褛,外部环境如何的不济和遮盖,都无法俺盖这种纯正夺目的光彩。
-7-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柳宗元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江雪》。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读书的人,心有明灯,守得住心灵这个宁静的港湾。读书的人心有梦想,即使平凡如叶,仍能创造叶的美丽和生活的乐园。读书的人,心有琴弦,纵然是独自漫步,也并不寂寞与孤单。
-8-
饮酒
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香径尘生鸟自啼,渫廊人去苔空绿。读书的人,生活情趣高雅,很少去叹息忧郁或无望的孤独惆怅。读书的人,以聪慧的心,宽广朴实的爱,善解人意的修养,将美丽写在言谈举止间。
9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书是最好的化妆品”:精神和生命的化妆品。一个腹内多书的人,不但胸次玲珑,谈吐优雅,脸上也常有灼人气色,气度雍容,即便上了年纪,虽满脸沧桑,却和蔼慈祥,从容笃定
10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律。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首联对起。诗人围绕特定环境,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诗人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字字精当,用字遣辞,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此时,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