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惊蛰,一年中最响亮的日子

发布时间:2023/10/26 13:07:44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zhiliaowuqu/m/43276.html
“春雷响,万物长”今年惊蛰的时间年3月6日癸卯年二月十五,星期一早春三月,惊蛰吉日万物复苏,万象更新春天来得可真快啊,寒冬的衣服还没完全换下,一声闷雷就要响破天际,惊醒虫鸟,惊醒春天。此时,桃花渐红,梨花泛白,蝴蝶纷飞蜂鸟忙,田间春耕种希望。天地之间好像一下子就有了生机,生命力如潮水一般汹涌而来。这是一年中最响亮的日子,也是春之朝气蓬勃生长的开端。从今起,沉重黑暗的都已过去,光明温暖的都在路上。生活就像那含苞待放的桃花,满怀惊喜,满怀希望!·惊蛰·桃花开,鸟啼鸣惊蛰,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比起立春的试探,雨水的礼赠,惊蛰时节的春味更浓、更美。拂去了旧日的尘埃,春天渐渐展露笑颜。蕙风习习报春意,蛰伏了一个冬天的万事万物陆续苏醒!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惊蛰之日,红染嫩桃花。三月,是被桃红色装饰的月份,漫山遍野的桃花,唤醒了人间最美的季节,也在你我心中开出漫山遍野的繁盛与温柔。桃花开了,在幽静的山谷中,是桃花雨;在曼妙的春光里,是桃花梦。沉醉,迷人,桃花是你,惊艳了整个春天。二候仓庚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也叫仓庚,是最早一批感受到春之阳气的动物,仓庚在翠柳之间鸣唱求友,一声接着一声,其他生命依次醒来。圆转流美的啼鸣,是在经历了一整个寒冬的蛰伏后才有的。或许只有忍过漫漫凛冬,春日生机才会弥足珍贵,值得各式各样的生命用自己的方式喝彩。三候鹰化为鸠温柔的春风,似乎有着抚平一切的魔力,就连苍鹰都收起了锋芒,悄悄躲起来繁衍子嗣。而蛰伏了一个冬天的鸠鸟,却在此时鸣啼求偶,倚着春风无忧无虑地飞翔,让人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鸟。你看,因为春天来了,所以连误会都能变得美好。惊蛰,有太多太多的惊喜,带着一树春花,一季欢喜,为人间带来春消息。只愿还有更多美好,与春天一同醒来。·惊蛰·良辰至,春归来宋代杨万里有诗句云:“一年生活是三春,二月春光尽十分。不必开窗索花笑,窗隔花影也欣欣。”最近这几天,气温逐渐升高,空气中的春意越来越浓,即使花还未完全开放,光是心头期待着,也是足够的欢欣。是啊,没有一个冬天不能跨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能到来,就像此时此刻,良辰至,春归来,那是沉寂了许久的春色,是在无数个寒冬里,我们日日盼望的温暖。看,春鸟醒了,在愈发清透的蓝色天空下飞翔,掠过同样苏醒的繁花。听,声声啼鸣唱春归,带来春消息,带来好运气。雏鸟唱春归惊雷开春门微雨众卉新当春启蛰虫杏花惊蛰寒耕种从此起惊蛰,一切都是新的,莫要辜负好春光!趁着风和日丽出门踏踏青。不急不躁,不紧不慢,用最舒服的状态,迎接陌上花开。·惊蛰·春雷响,万物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这样定义惊蛰的:“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一声惊雷,惊醒沉睡的蛰虫,也唤醒了等待着肆意生长的生命。听,惊蛰后的春天,有花开的声音、鸟叫的声音,有小草伸懒腰的声音,还有雪融化的声音。雷声响了,春花先探出了脑袋,马路边的绿化带里,河岸树丛中,到处都能看到迎春花嫩黄的身影。而后,杏花、李花、桃花,开始并不起眼,忽地某天却开出了满眼热闹。就是这样猝不及防,各式各样的生命便已经焕发新生。阳台上放着的花盆里,不知何时冒出了星星点点的绿芽,身上残留着破土而出的泥土颗粒,可爱,又坚韧无比。没有哪个节气像惊蛰一样,能让人们对生命的力量有如此真切的感受。破冰,破土,昂着头,向着光,蓄势待发的绿意,势不可挡的生命力,都在惊蛰之后汹涌而来。人也是一样的,我们在第一声春雷奏响后,便要怀着期待勇往直前。因为惊蛰,有不惧寒冷,脱胎换骨的勇气,也有告别过去,重振旗鼓的果敢。像被春雷唤醒的一朵朵花、一株株草一样,对春天抱有希望,对未来抱有希望,我想,这就是惊蛰最迷人也最动人的地方。·惊蛰·惊雷阵阵,好运连连在古人的想象中,人间的雷是由雷神掌控的。惊蛰时节,他敲响天鼓,于是,人间便有惊雷万声。这声声惊雷,年少时听,是一种惊吓,而长大后,却由惊吓变成了惊喜。春雷响了,人们便知道春天来了,所有生命都齐刷刷望向春天。古时候的这天,人们会手持艾草熏香,以驱散蚁虫和冬天的霉味,祈愿春天事事如意,能有好事发生。而今天,我们依旧可以借着这般春雷,迎接春天接连不断的好运!去听听雷声吧,敲醒久久困顿的心。它告诉人们,春天来了,希望也来了,所有的好事都能在春雷乍响时发生。惊蛰至,万物生机盎然,用酝酿已久的新生,扫尽一切冬日阴霾。愿所有的小美好,与春天一同醒来!世界纷纷扰扰,带着些许灰蒙蒙的气息。幸好有惊蛰,驱散冬日的灰暗,惊醒明媚的春阳。惊蛰,启蛰,愿你向上、向美,生生不息拥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4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