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天敌 >> 高考作文写不下去了怎么办用这个方法,可另
在考场上,最怕出现的是,完成了审题构思,一旦下笔时,不知何故,头脑轰然作响,一时间,竟心乱如麻,怎么也理不出个头绪来,甚至将原先的构思都忘了,根本不知从何写起了。有时,忽然感到原先构思不妙,想修改,又无计可寻。每逢此时,心愈急,便愈慌,愈慌,便愈是笔不从心。毫无疑问,这是思维发生了障碍,思维流程阻塞,而导致了行文难以畅行的局面。遇到这种情况,特别要镇静,因为,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如果不赶紧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无法成篇。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彻底摆脱当前的思路,也就是说,将原先的构思彻底放在一边。这样不是更耽误时间吗?其实不然。因为按原先的思路去写,已经毫无可能了,一味坚持下去,只会是浪费时间。不如让大脑放松一下。因为你离开了原先的思维流程,紧张情绪就会消除,焦虑也会消失。在放松的心境下,回忆的功能,可能就会恢复。说不定你会重新想起原先的构思。
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万一此招仍无济于事,也不要紧。可以另寻它法,另辟蹊径。具体有以下方法:
1、重新选题法。如果考试题目不止一个,可换个题目,重新构思。由于审题时,考虑欠周,构思也未能深入,因而,选择的题目在写时就会暴露出许多问题,以至于无法写下去,如果此时不改弦易辙,硬着头皮写下去,很可能就会考砸了。因此,最明智的决策是,换个题目。某年高考两道考题:《唱起了东方红》、《苦战能过关》。某考生一眼看中了第一题。因为他觉得《东方红》从小就唱起,对这首歌特别有感情,有很多记忆,要写的材料真是太多了。可是,一旦动笔,思绪纷然,接踵而至,一时间竟乱如麻,怎么也理不出一个清晰的思路。开了几次头,均推倒又重来,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坚持,很可能就会导致惨败。于是,该考生决定写第二题,虽说他不太喜欢议论文,但议论的一般模式他还是驾轻就熟的,况且,对这一议题,自己还很有感受呢。因此,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很快就写出了符合要求的且又有一定议论深度作文。当然,通常不可轻易换题,除非是万不得已。因为换题重新构思,意味着先前的时间白白浪费。
2、换新角度法。写不下去,很可能是你构思的角度出了问题。就是说,你的立意,以及所选择的表达的方式,对于你来说,根本就是一个错误。既然如此,何不换一个角度试试呢?比如,某年高考作文题是《“回声”的启示》,并给了一个材料,大意是讲一个小孩不知什么是回声,有次,他在旷野对着附近小山喊话,小山总是以同样的话来回敬他。他骂它,它也骂他。小孩报生气,向母亲诉说,母亲告诉他:“孩子啊!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这是给材料作文。有些考生根据材料确立了自己要表达的角度:你对人好,人就对你好,所以要善以待人。结果怎么也写不下去,写了几句就好像道理说尽,无话可说了,文章不能进一步展开。这是因为所选角度太肤浅,因此表达时无法深入下去。这时,就非换角度不可了。一些考生就很聪明,能够变换角度思考,从人与人的关系,想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地球的关系,提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善待地球等问题,表达出对于社会的关爱和责任,保护环境的新主题。这些角度,都有新意,且能够深入展开,抓住其中一个角度去写,自然能写出好文章。有位考生凭着他丰富的自然知识,从“善待自然,保护环境”这一角度去写,很快就写出了这篇作文。
3、滚动雪球法。在达意时,有时表达角度不错,但是感到内容单薄,材料不足,才写了规定字数的三分之一,就觉得投有什么可写了,无法完成规定的篇幅。因此,有的考生只好故意写得罗罗嗦嗦,以凑字数。这种情况下,要立即打住,重新思考。可以原构思为发想点,由此生发,进行联翩发想,去联想与它有联系的有关信息。尤如滚雪球,越滚越大。如有年考题是半命题作文《——真好》,某考生在审题经过初步构思后,决定写《打开窗真好》,一般写这个题目,立刻会想到要写打开窗能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窗外的自然景色,陶冶心境。该考生在第一段就将这层意思说完了。怎么办?拓展思路!以此为发想点,展开联想,由当前实在意义的窗,想到引申意义的窗,这样,思路一下就打开了——该文接着写课外阅读也是一扇窗,一旦打开,就会沉浸在知识海洋里,得到无穷无尽的享受;再写打开电脑因特网这扇窗,整个世界立时就会呈现在这扇小小的窗口前,马上你就能和全世界的人交流;然后写打开电视这扇窗,可以看新闻,国内外大事尽收眼底;再写打开人们心灵的窗,让新鲜空气、明媚阳光照进去,让心灵变得美好起来;最后说打开地球通向外星的那扇窗,实现人类美妙的理想。这样,不仅文章的内容含量丰富了,题旨也随之步步深入,从自我到他人,从个人到世界,从现实到理想,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情趣和美好的追求。4、杀回马枪法。有时候,感到要写的东西太多,可究竟用哪些材料,一时难以抉择,比较来比较去,都觉得不满意,这样反反复复,时间就会白白浪费。这时,就不能再在此兜圈子了,要赶紧回头,重新审题构思。因为,一般遇到这种情况,都是因为审题出了问题。就是在审题时,对考题的认识比较肤浅,停留于表面,没有真正确定好表达目标。所以一下子选了很多内容,细想想似乎都不合适。此刻,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考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一个再认识.再飞跃的过程。目的在于准确抓住要表达的中心,确定与之相应的材料。这种回马枪,往往是很有效果的,因为有了前面思考,在此基础上的再认识,肯定会深刻得多了,也准确得多了,最终的表达目标由此而很快确定。这样,就加快了成篇的速度。某年高考作文提供了一则材料:“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白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鹜远”要求以此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有位考生一下子想了很多很多,觉得有许多意思好写,如:由每种鸟都有缺点,想到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由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想到人也喜欢故意找茬;由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想到人的妒嫉心理;由鸟儿的互相指责,想到人们之间不要相互攻击,应多一份包涵;由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想到每个人都优点和缺点等等。想了这么多,一旦动笔,就觉得好像都与题有联系,都不是最理想的,思来想去,也无法定夺。后来该考生意识到先前的审题有问题,于是杀回马枪,重新理解题意,深化了认识,觉得材料的本质意义在于揭示正确的认识方法,要用辩证唯物的观点看待自己和他人,不可片面性和绝对化。于是,很快确定好一个角度,拟出标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什么是正确的人才观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金无赤足,人无完人。选拔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要善于发现他出众的才能;使用人才,要避其所短,扬其所长,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和积极性。明确了这样一个表达目标,该考生很快就选定了论证的材料,写出了这篇应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