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天敌 >> 吃惊发现我们过端午节竟然有太多不同,你
宋代欧阳修在《渔家傲》里,详细描述了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过节#包粽子系五彩绳#的景象。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端午节,在我们这里叫端阳节,童年的记忆里,端阳节的气氛,竟然和过春节一样隆重。过节的仪式感,让我的记忆里,充满了神秘与敬畏。
每年,当端午节来临之时,父辈们便会早早地起来,结伴去打粽子叶,这里的粽子叶就是芦苇叶。我们这里多山,少水,再加上包粽子的芦苇叶要选芦苇头下面的第三、四片叶子,这样的叶子包出的粽子格外的香。所以,芦苇叶就显得格外珍贵,那时候的白面是1毛1分8一斤,粽子叶呢,十张叶子一把,要两毛钱一把,哪家要买的话,最少要花一块钱,那时候,一块钱对于哪一家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数目。
父辈们去打粽子叶要翻过几座山,走很远,才能到达长有芦苇的地方。去打粽子叶,结伴的父辈们,竟然需要整整的一天时间,到晚上很晚,结伴的父辈们,在孩子们的期盼中,姗姗来迟。孩子们的欣喜夹杂着欢叫声,去打水,把打回来的粽子叶,按大小分拣出来,十张粽子叶扎成一把,泡在清水里,第二天,要煮上最少四个小时,把芦苇的韧劲和香味激发出来,才能叫粽子叶。然后适当地分给单位里的知识分子们,节日是大家共同的节日,大家嘴里喊着“臭老九”人,大家都不愿意让他们涉及危险和繁重事情。
包好的粽子泡粽子叶的同时,也要泡豌豆,把豌豆泡的豌豆皮脱落,然后就可以蒸豌豆糕。我们这里,端午节,除了包粽子,还要蒸豌豆糕,也就是街市上卖的豌豆黄,金黄的颜色,入口即化,先是豆子共有的豆腥味,激发出口中另类的豆香,淡淡的甜味,豆腥到豆香味道转变的瞬间,让记忆牢牢地打上痕迹,成为回忆中的突出点,想起来便如散发香味的黄花。刚上学时候,看到“战地黄花分外香”就会想到,香甜可口的豌豆糕来,你们那里端午节也蒸豌豆糕吗?
包粽子需要糯米,拿粮本去粮站,端午节每人供应四两糯米,糯米,每斤1毛6分钱一斤,家家户户都不够包的,就把玉米碴子,大豆等适当地加进去,由于,我们包的粽子都是素的,不像南方要加肉啊什么的,多种粮食包的粽子反而更香了,大概是不同粮食的香味在高温下几个小时,相互的作用儿产生了新的香味。
端午节,我们要戴香荷包,戴香荷包是分男女的,男的戴元宝型的香荷包,香荷包一面绣着吉祥的祝愿,一面绣着佩戴人的属相。女的则戴花型的香荷包,香味种类多,味道更持久,更浓,那时候的女孩子们,只要凑到一块堆儿,就如造就了一座百花园。
#村民说蛇是五彩绳变的#端午节,还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彩的彩绳。并被反复叮嘱,蛇是腕子上系的五彩绳,不小心掉在地上后变成的,是上天的旨意。所以,看到蛇是不准打蛇的,要绕开蛇走。到现在都不知道这样做是有什么渊源。但是也奇怪了,曾经就在院子外疯跑中无意遇到了一条五彩花蛇,非常地漂亮。
端午节的这一天,凌晨,煮上包好的粽子,老人在家煮粽子,其他人必须去踏青,这里的踏青,就是要凌晨进山,要踏着露水,采艾蒿,采山野菜。在太阳出来之前,拿回家,拿几棵艾蒿插在门上,把剩下的艾蒿,编成辫子,以后可以熏蚊子,熏小咬儿,这时的粽子已经煮好了,捞出来放到大盆里用井水拔上,闻着盼了一年的粽子香味,却吃不成,煮好的粽子要在冰凉的井水里拔几个小时才能吃。
把山野菜放锅里加入鸡蛋、鸭蛋、鹅蛋,和腌的咸鸡蛋、咸鸭蛋、咸鹅蛋,还有一些大蒜头一起煮一大锅,连吃带喝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在这一年里可以预防疾病,可以防止山林里的瘴气。据说,在这一天采到的带露水的野菜可以治疗疾病,尤其是胃病,本来,这里的人工作起来,吃饭是最大的问题,根本无法保证正常按时吃饭的,有的人胃疼了,拿几棵阴干的野菜熬点水喝喝,两天,准没事了,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真的有某种药性。
#怪异风俗#说起煮蛋,家家户户煮的必须是鸡蛋、鸭蛋、鹅蛋三种蛋一起煮,一样都不能缺,并且,鹅蛋壳一定要开个小口,用筷子把蛋壳里面的蛋白、蛋黄抠着吃,把鹅蛋壳留下来,在鹅蛋壳上画上图画,做成一个个工艺品,摆在家里,就好像是某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一样,这样的风俗,你们那里有吗?
五彩绳端午节也是开嘴的时候,中午的时候,就可以开酱缸,把今年新下的大酱,倒出第一碗来,吃第一次的新酱,踏青采的山野菜也可以蘸新开缸的新酱吃了,我们把第一次吃新开缸的大酱叫开嘴,从这一天起,青菜蘸酱可劲造,再也不用像年底一样,把大酱计算着吃,那时候什么都是凭票供应,粮本供应的大豆,作酱要精打细算地吃,否则,接不上剂子了。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很多人离开了家乡,去发达的地区寻求新的生活。很多的民俗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记忆,我们这里却一直遵守传承着这古老的习俗。
你们家乡的民俗和我们有多少不同呢?你是否还记得,童年里的家乡风貌呢?能否也告诉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