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生活环境 >> 王安石改用前人名句,写出一联一诗,一联被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李嘉祐的两句诗平凡无奇,因而无人传颂。王维将其拿来,稍加点染,改为“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便成为人人传颂的千古名句。江为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同样流传不广,林逋拿来,略加点化,写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留下写梅的传奇。古代文人化用借用前人诗句的例子不胜枚举,有的是像上面两个例子一样,点铁成金,将平凡的诗句写得出彩;有的是借前人名句,写出自己作品。
漠漠水田飞白鹭借用或改用或模仿前人名句,写得好了,自然能够沾上名句的光,被人称赞。如果写得不好,自然也会遭人诟病。据说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就曾借用前人名句,对出一联,写出一诗。但结果却迥然不同。
古人常有将诗人名句拿来作对的雅好。《蓼花州闲录》就记载了古代文人拿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为上联来作对的故事,当时很多人认为此句“奇绝无对”,直到宋初石曼卿对出了“月如无恨月长圆”,不仅词性声律对仗,而且意境深远,被人赞为“千古绝对”。
月如无恨月长圆宋人阮阅《诗话总龟》也记载了一个类似故事:宋人以“风定花犹落”为上联求对,历经多年,一直无人对出令人满意的下联。后来大宋宰相王安石对以“鸟鸣山更幽”,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鸟鸣山更幽”一句出自南朝梁文学家王籍诗《入若耶溪》。诗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这两句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且出以工整的对句形式,读起来有一种整齐美。
风定花犹落然而,这两句意思雷同。在诗中,这不算瑕疵,但在对联中,就不是最佳。王安石将这两句巧妙地从中拆开,以后半句作为“风定花犹落”的下联。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相对稳定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上句之动因下句之静而更显动感。
王籍原对上下两句均言静,且都是以动村静,上下句只是一意,而王安石的对句则使得上下两句获得一种参差起伏之妙,上句言动,却是静中之动;下句言静,则为动中之静。两句韵律和谐,意境幽美,堪称绝对。王安石此处借用王籍的名句获得极大成功。
蝉噪林逾静然而,在他另一次借用王籍的这个名句时,却出现了败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句因为写得好,便被后人不断模仿或改用。王维有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常建有诗“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杜甫有诗“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模仿了王籍的名句,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但是,这些模仿,都未超越王籍的原作。写到这里,不由想起一句广告词:“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大概就是这个名句的最好写照。
鸟鸣山更幽王安石在晚年罢相后,隐居金陵。一日游钟山写下一首小诗:
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小诗。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绿竹、花草,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看似脱去世故,其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平。
涧水无声绕竹流从表达思想的角度来说,这首诗无疑是成功的。其妙出在这里不做赘述。但这首诗末句显然是改用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在这里,王安石却一反前人写法,变成了“一鸟不鸣山更幽”。
那么,这样的改写好不好?从现有的观点看,多数人还是持否定意见的。对此,前人多有讥刺,认为一鸟不鸣,山自然更幽,用不着多说,所以王安石这么一改,是点金成铁。
竹西花草弄春柔当然,也有人为王安石辩解,认为王籍是用反衬,王安石的诗是直写。但不管怎么说,从诗歌的底蕴来说,王籍的诗更耐读一些。所以,王安石的这一改,不能不说是一处败笔。对此,你怎么看?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