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生活环境 >> 秦观的一首诗,写尽了夏日的清凉,后两句尤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没有哪个季节能比夏天更匹配“清凉”二字,因为只有夏天的清凉,才能够最大程度地给予人们身体和心灵上的舒适感。
夏天的清凉,在低檐的雨声中,在夜晚的花气中,在高木的绿荫中……,更在历朝历代的古诗词中。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些都是描写夏天的动人诗句,尽管夏日炎炎,但每每读到这些诗句的时候,总觉有不尽的凉意袭来。
走进古诗词,寻找最美的夏天,感受最纯的凉意。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描写夏日的古诗。
这首诗出自宋朝的大文人秦观之手,它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写尽了夏日的清凉,后两句尤其经典。
纳凉
宋·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别号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我国北宋的著名文学家、词人、诗人。
和众多的文人一样,秦观的仕途与人生也异常坎坷,所以他写的许多诗作和词作也都比较沉重。
不过,沉重归沉重,在秦观的作品中,也还是有少量轻快明朗的诗,比如我们这里所分享的这首《纳凉》。
诗的首句开门见山,很直接地将题目切了出来:携杖来追柳外凉;“我”携着拐杖去杨柳外寻找清凉的地方。
没有细腻的物象刻画,却有逼真的画面呈现。
作者从自身的行动出发,简单地介绍了自己出发的目的,也很自然地将他的闲适形象初步勾勒出来。
“柳”是古诗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物象之一,它可以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更可以用来晕染画面色彩、增添诗句的韵味。
那么作者在这里,显然是借“柳”来突出画面效果,把其中的绿意、凉意体现出来,从而为下一句的到来做好铺垫。
承句继续写作者自己的举动:画桥南畔倚胡床;在画桥的南侧,“我”倚着胡床坐在那里,感觉很是惬意。
我们刚才说,通过首句的描写,不但能够看到一幅逼真的画面,还能够初步看到作者闲适的形象。
而这一句的到来,则是进一步丰富了首句的内容,进一步将作者的闲适形象清晰化,并且还以含蓄的方式呼应了首句中的一个“凉”字。
“画桥”一词体现了环境的优美,“倚胡床”三个字则精准地临摹出作者惬意而卧、随性而歇的那种舒展状态。
作者能够“倚胡床”,也正好说明他找到了“纳凉”之处,正好说明他“追凉”的目的达到了。
另外要说的是,随着作者“倚胡床”的这一举动,我们作为读者,也同样能够体会到几分洒脱与安逸之感,就好像自己身临其境一般,全身心得以放松下来。
绝句简短、精炼,后两句的“转合”作用非常重要: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一弯明月渐渐升起,远处传来船笛的声音,晚风已停,池塘中的莲花开得正好,缕缕清香弥漫了整个夜空。
与前两句相比,后两的写作角度由“人”转向了“景”,而这里的内容依旧能够流畅地与前文衔接起来,这就是格律诗的“脉络”体现。
从画面感来说,后两句不但补充了听觉效果,还补充了嗅觉效果,从而让诗境之美拥有了丰富性。
“船笛”的声音打破了环境的宁静,它的“致动”效果已经够美了,而作者又特意将其与“月”搭配起来,这就让诗中的意境显得更加优美动人。
在明亮的月光下听悠悠笛声,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与感觉?相信大家的想象力皆在瞬间被调动起来。
最后一句的“莲”“池”又组成了新的画面,作者用一个“定”字突出了画面的幽静感,用一个“香”字突出了画面的神秘感;让读者在看到满池的莲花静静绽放的情景的同时,还很真实地嗅到了沁人心脾的清香。
这样的夏夜,没有了丝毫的“烦暑”特征,充满了舒爽、宁静、轻松、柔和与甜蜜之美;而能将夏夜写出如此之魅力,后两句足以被人们称为经典之笔。
综观此诗,在优美的意境背后,我们其实也能隐约品读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当然,这是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所延伸出来的一层意思;这层意思是诠释出来,还是直接隐去,也都可根据读者个人的理解去决定,它是有是无并不妨碍此诗所彰显出的艺术之美。
万柄莲香侵夏夜,追凉人坐小壶天;各位看官,当读完秦观的这首诗后,不知你有何特别的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简说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