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杨万里的这首诗,把田园生活写出了境界,怪

发布时间:2023/3/29 7:22:25   

杨万里的诗被称为“诚斋体”,而他的诗之所以能够自一家,能够被诗家推崇、读者喜欢,和杨万里在创作方面所坚守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杨万里作为一位诗人,却从来没有“文人相轻”的那种心理,正好相反,他总是能够虚心请教他人,将众之所长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来,从而让自己的诗作独具光彩。

诚斋体风格清新,语言自然,非常符合大众的审美;那首有名的《小池》已经深深刻在了人们的脑海中,而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也毫不逊色,属于火了多年的经典名作。

春将去,夏已临,在春夏之交的好时节,读杨万里的这首《宿新市徐公店》貌似别有一番领悟与享受;此诗用28个字勾勒画面,美得惬意、美得淳朴,让人读一次陶醉一次。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作者在诗的首句中,用简单的物象给我们描摹出了简洁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稀疏的篱笆,幽深的小径,二者相互衬托,把读者的思绪引领到了质朴的田园世界中。

这一句用到了两个形容词“疏疏”与“深”,它们不仅对对于物象形象的体现起到了强大作用,对于画面感的突出也一样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我们讲过,写什么风格、什么题材的诗,都要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去选择合适的物象;杨万里的这首诗重在展现农村生活的朴实与自然风光,所以他在选择物象方面就很见心:将最具代表性的物象择来描写,用物象来直接体现诗味、营造氛围;而这一点在首句中就首先得以印证。

接下来的一句与首句相比较,在色彩方面有了明显的增添:树头新绿未成阴;因树上的树叶尚未长大,所以还没有形成浓郁的树荫。这一句写只侧重对一个物象的刻画,但是所体现出的内容与信息却很饱满。比如“新绿”一词,不但补充了首句中所没有的色彩,还从侧面点出了季节,将“春末夏初”树木的生长特点描摹得准确又生动。

诗人曾几在他的《三衢道中》有云: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以色彩与动感的完美搭配,成就了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的“绿荫”就体现了初夏季节的特征。

那么在杨万里的这一句中,作者却是以“未成阴”来突出春末的特征;虽然用了一个否定词“未”,但它所体现的画面感却不逊于曾几的那两句;此句清新明丽,活泼可爱,读来亦是让人神清气爽。

前二句是对自然之物的材料,紧随而来的是另一番景致:儿童急走追黄蝶;这里是全诗的转折点,作者将镜头转向儿童,在之前的描写基础之上添入了人物,这样一来,画面就顿时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田园之味也变得更加饱满。

孩童的最大特点就是活泼好动,而作者也是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捕捉了他们追逐蝴蝶的情景去做突出;这一句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是一个简单的白描,就将孩童天真可爱的形象、田园优美恬淡的风景呈现在读者眼前。

与此同时,通过这幅画面的勾勒,作者还将听觉的作用发挥出来,在宁静的意境之中,增添了别有的喧闹感,让诗境显得逸趣横生,让读者的心情随之变得轻松愉悦。

第三句的意思并未完全表达出来,所以第四句也就很自然地对其进行了补充:飞入菜花无处寻;儿童们追逐蝴蝶,但是蝴蝶却飞入了菜花之中,与菜花融为一体,从而也就无处可寻。而“无处寻”的主要原因,又来自“黄、飞”两个字,因为蝴蝶和菜花都是黄色的,所以才能相互融为一体,再加上蝴蝶飞舞的动作很敏捷,故而也加大了儿童补捉的难度。

这看似寻常的描写,却无不体现着紧密的逻辑与流畅的脉络;后两句结合起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画面,从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达到了感染读者的效果.

而在这自然淳朴的语言背后,也承载着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这是景语与情语之间的微妙关系;借景语知情语,知情语懂作者,所以杨万里的性情与形象何如,从此诗的中已经得以彰显。

夏风正送春风去,一片诗情尚待裁;各位看官,读完杨万里的这首小诗,不知你有何特别的感想?你心目中最美的田园诗又是哪一首?欢迎评论区简说一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1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