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宋朝僧人的这首诗,用8句写出超凡脱俗的意

发布时间:2023/3/28 23:55:04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不得不说,在我国众多的古诗词中,僧人写的诗别具特色,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以诗见性情”“人异诗亦异”吧。

出自僧人之手的诗,淡雅、清炼,总能留给人以隽永之味。比如唐朝诗僧皎然的《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再比如宋朝诗僧道潜的《江上秋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道潜是宋朝一位颇有名气的诗僧,那么除道潜以外,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宋朝“九僧”中的保暹呢?

说诗僧,读僧诗。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保暹的一首非常灵动却较为冷僻的诗作。此诗用八句写出了超凡脱俗的意境,的确称得上是“洗涤灵魂”的佳作。

秋径

宋·保暹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宋朝的“九僧”为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九人的并称;这九位僧人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可以与宋初颇为流行的“西昆体”诗派相抗衡,提倡“清淡雅致”的诗风,写出了令人称道的作品。

这里我们不妨也简单介绍一下西昆体。西昆体主要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此派崇尚词藻华丽、声律苛刻的诗风,这和唐朝李商隐的部分作品有着相似之处。

所以,由此看来,九僧就西昆体而提出的建议以及实施的行动,对于诗坛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保暹的这首《秋径》就如竹林中的一道甘泉,读来可润诗肠、可清眼眸。诗的首联一出,就将一味清新之意驻入了读者的心田: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在杉竹相间的树林中,有一条小径蜿蜒而过,作者趁得闲暇来到这里散步,感觉心情格外清净舒适。

从写作方法来说,这一联开门见山,很直白地点出了题目。从画面感来说,此联则是从视觉的角度出发,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物象先为画面晕染上了醒目的色彩。

读这一联,颇有曾几笔下“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几分韵味。景语与情语相融相通,故而,景语可人,情语也同样轻快;一句“闲行意有凭”便是作者的心情流露。

颔联继续丰富内容: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因为刚下过雨,所以天气很凉爽。周围的环境极其幽静,忽然听到寺僧归来的脚步声。首联从视觉的角度初步塑造意境,而这一联则重点是从感觉的角度去体现意境的优美。

“凉”与“过雨”相互呼应,使得前一句的五个字之间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而句中所体现出来的凉意,也很含蓄地指向了题目中的“秋”字。这样一来,诗的内容就显得更加紧凑。

同样地,后面一句的“静”与“归僧”之间也形成逻辑关系,在这样的逻辑衔接之下,诗中的一味静便有了更大的张力。二句一主“凉”,一主“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不受世俗所干扰的隐逸之地。

作者一路闲行,他的视线也在不断地转移,我们再来看颈联的描写: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从路边幽深的洞穴口,可以看到虫子爬行过的痕迹。小径石板的缝隙,已被青青的苔藓所填满。

这一联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纤巧、可爱。作者不但能从大处着笔,为我们勾勒画面的轮廓,还能够从细微处下笔,为我们刻画自然界的神奇之处。前一句虽然只是写到了“虫迹”,却无不为画面增添了动感。后一句中的“苔痕”看似仅在突出静态描写,却又无不彰显出了鲜活的生命力。故而,这两句以“细微”之捕捉,出绝妙之意味,属于妥妥的匠心之笔。

“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作者抬眼望远,思绪也飞向了远方。他在想,在那层层的山岫中,应该有隐士居住吧。诗在尾联处结束了实景描写,不过作者结合自己的想象,为我们呈现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隐处”二字无不说明环境的优美与僻静,这一点已经被后面“峰顶下层层”一句所证明。

那么在含蓄地歌咏眼前之景、之境时,作者也将自己淡泊的隐逸情怀充分地表达出来。这从结构来说,可谓与首联遥相呼应,达到了有力感染读者的效果。

微雨秋风凉竹径,闲行一路抒诗怀;各位看官,对于诗僧保暹的这首诗,你认为写得如何?欢迎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感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1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