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东洲诗话绝句之绝

发布时间:2022/8/26 14:41:28   

绝句有律绝、古绝之分,律绝与律诗、排律同为格律诗体裁之一,兴起于唐代;古绝属古体诗,早在晋宋之时就有绝句之说。所以,绝句之绝,并非截取律诗之意,而是另有来历。笔者猜想,绝句之绝,或为偈颂之偈一音之转。

施蛰存《唐诗百话》指出:

绝句这个名词,在南朝齐粱时代已经出现。南朝陈代的徐陵编著的《玉台新咏》中收录了四首五言四句诗,题为「古绝句」;北周庾信的诗集里也有题为「绝句」的诗。不过这种绝句,仅仅指五言四句二韵的小诗,对于平仄和谐没有任何要求。

在齐粱之前的晋宋时代,人们就常说「二句一联,四句一绝」。联与绝是作诗的基本功夫,因此「联绝」就成为诗的代名词。只要每二句末协韵一次就是一联,二联二韵就是一绝。绝句即起源于此。

「二句一联,四句一绝」的说法,在邵祖平的《七绝诗论》中也有题及。但他不认可此说,也不同意「绝句即截句」的说法;他认为绝句源自四时咏,比如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就是明证。邵祖平虽然言之有据,但无法解答绝句的绝从哪里的问题,所以还是要绕回施蛰存的说法。

「二句一联,四句一绝」之说,出自清初吴乔《围炉诗话》,相关原文如下:

诗家常言有联有绝,二句一联,四句一绝。宋孝武言「吴迈远联绝之外无所解」是也。四句之诗,谓之绝句,宋人不解,乃云是截律诗首尾,如此议论,非一事也。

宋孝武即宋武帝刘裕,刘裕说吴迈出了联、绝外什么都不会,可见「二句一联,四句一绝」之说,应在刘裕之前。这也是施蛰存说,早在晋宋时代,就有此说的依据。

看到「一绝」,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一偈」。一偈,也叫「一四句偈」「四句偈」,恰恰也是「四句一偈」。据《翻译名义集》:

一偈者,《西域记》云:旧曰偈,或曰偈他,梵音讹也;今从正音,宜云伽陀,华言颂;诸经虽五字七字为句不同,皆以四句为一偈也。

「四句一绝」对应「四句一偈」,「绝」「偈」又谐音,这真的是巧合吗?

关于「四句一绝」的「绝」字,施蛰存认为:

「绝」的意义是断绝。「四句一绝」是用四句诗来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思想。复杂的主题思想,可以用八句、十二句、十六句来表达,也就是二绝、三绝或四绝。绝是与思想段落契合的诗歌段落,而绝句是四句诗的形式名词。这是绝与绝句的不同。

用四句诗来表达一个完整主题思想,是我国诗歌的老传统。《诗经》以四句为一章,乐府歌辞以四句为一解,内容主题复杂的长篇诗也总在第五句、第九句或第十三句上开始转折。

施蛰存认为,绝就是断绝,一绝就是一个完整的段落,可以表达完整的主题思想,其传统可以上溯到《诗经》。同时,佛经中用一偈作为一个完整的段落,也有悠久的传统,比如,在《金刚经》里,就总共六次提及「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经中还有著名的「四句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经在晋宋齐梁之间非常繁荣,梁朝的梁武帝曾先后四次舍身出家,就是明证。此外,晋宋齐梁之间,也是文学理论蓬勃发展的年代,沈约的「四声八病」说、刘勰的《文心雕龙》等,也都诞生在这个年代。在一个佛教和文学理论都大发展的年代,借用佛教的「一偈」,改为谐音的「一绝」,又包含了「断绝」的含义,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顺便说一句,唐宋以来,随着禅宗的兴盛,许多禅师的所作的偈颂多符合格律,许多文人创作的绝句也模仿偈颂,所以「一偈」与「一绝」再次合流了。比如,苏东波著名的《题西林壁》,就又偈又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4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