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5古诗二首课件

发布时间:2022/8/22 14:27:03   

教学目标:

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晓、慈、毕、竟、映”5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4个字。

2.朗读并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西湖荷花图及相关视频)学生观看并说一说感受。

2.谈话导入。

师:杭州西湖的荷花每年都吸引无数游人前去观赏。南宋时,诗人杨万里在荷花盛开的西湖边送别友人,即景抒情,写下了两首流传千古的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理解题意,了解诗人

1.教师板书诗题(板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

2.解诗题。

(1)学习生字“晓”“慈”。

①“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一样,都是早晨的意思,与时间有关,所以是日字旁。可组词:拂晓、破晓。

②“慈”是平舌音,心字底,与内心有关,可组词“慈善、慈爱、慈祥、仁慈”等。(课件出示净慈寺图)引导学生知道净慈寺是西湖边的一座寺院。

(2)说题意。

①再读诗题,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时间:天刚亮的时候。地点:净慈寺。人物:林子方。事件:送别。)

②题的意思是什么?(早上,从净慈寺出门去送林子方。)

3.作者简介。

三、初读古诗,识字写字

1.(出示古诗)学生认读。

2.同桌之间互读互纠,教师正音后齐读、分组读、男女生合作读。(“竟、穷、映”是后鼻音;“莲”是前鼻音,且声母是“l”。)

3.识记字形。

4.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会写字“湖、莲、穷、荷”)指名认读并组词。

(2)观察字的结构,了解书写顺序,观察字的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书写示范,讲解书写要点。

湖注意三部分的占位。“氵”位置偏左;“古”字瘦长,在三部分中位置最高;“月”要窄,竖撇在竖中线右侧起笔,和“古”有穿插关系。

穷穴宝盖起笔的点写在竖中线上;“力”字撇的起笔在竖中线上,稍穿插进穴宝盖中。

莲下边的“连”字先写“车”,后写“辶”;“辶”中点的收笔与“车”的短横平齐,捺要写得舒展,托住上面的“车”。

荷“何”字右边的“可”,“口”要小,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用会写字组词,同桌互报听写。

四、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读古诗。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注意听朗读节奏。

(2)指多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听字音是否正确,节奏是否恰当。

(3)指导读出节奏:(课件出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品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理解词语。

终究,到底。

诗中泛指春、秋、冬三个季节。

(2)了解句意: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这时的风光与其他时节就是不相同。

(3)“毕竟”一词在诗中有何作用?(突出西湖六月的风光非同一般的独特性。)

(4)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这两句诗写的是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诗人从议论入手,开篇即说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其他时节相同,这仿佛是诗人的一声喝彩,一声赞叹,情意酣畅,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5)(课件出示西湖四季美景图)引导学生明确西湖四季皆美,只是诗人在送林子方时正好在西湖的六月,由此发出感叹。

(6)学生多形式朗读,读出诗人对西湖六月风光的喜爱、赞美。

3.品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莲叶,什么样的荷花?

(3)(课件出示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学生自由读诗句并交流。

预设1:碧绿碧绿的莲叶。

①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莲叶碧绿碧绿的?(引导学生抓住“无穷碧”来体会莲叶之绿)

②碧绿碧绿的莲叶真让人陶醉,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句诗吧!(指名读)

③观察西湖荷塘图片,学生自读。

预设2:很多很多的莲叶。

①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莲叶很多很多的?(接天。)相机理解“接天”。(与天相接。)

②你能想象莲叶很多很多的样子吗?(近看莲叶,一片挨着一片,没有一点儿缝隙,很多;远望莲叶,一眼望不到边,仿佛与天连接,很多。)

③再次观察图片,引读。

师:满湖的莲叶,挨挨挤挤的,一眼望不到边,仿佛与天相连,真可谓——(生接)接天莲叶无穷碧。满湖的莲叶,满眼的绿色,不留一点儿缝隙,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真不愧是——(生接)接天莲叶无穷碧。

④“接天”“无穷”写出了什么?(“接天”既写出了莲叶的一碧万顷,又渲染了天地的壮阔;“无穷”表现了绿的远阔。)

(4)(课件出示诗句:映日荷花别样红)学生自由读诗句,理解诗句。

①相机理解“映日”。出示图片,展示阳光照在荷花上的景象。

②“别样红”是什么意思?(红得特别,红得不一般。)“别样”表现了什么?(荷花红得明丽。)

③荷花为什么这么红?(荷花本为红色,朝阳红艳,更衬出荷花的红艳。)

④站在湖边,你似乎闻到了什么?多么美好的境界,你试着读一读吧!

⑤观察朝阳映照下的荷塘,教师引读。

(5)理解句意:满湖的莲叶清新碧绿,一望无垠,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荷花在朝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红艳。

(6)整体理解。

(7)想象画面,描绘画面。

①读诗句,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吧。

②学生结合插图,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先自己说,再与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五、感悟诗情,作业设计

1.设疑:题目说诗人是送别友人林子方,可诗中只描写了景色,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景,其实在景色中寄寓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诗的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林子方的友谊之花像莲叶一样长青,像朝阳下的荷花一样灿烂。

2.学生静读古诗,闭上眼睛想象送别的画面,体会诗人的送别之情。

3.用多种方式背诵古诗,如熟读成诵、定位填空。

4.完成本课对应练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绝、鹂、鸣、含、岭、泊”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绝、含、岭、吴”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绝句》。

3.能初步了解《绝句》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四幅图:青菜叶上两蛋黄、熟鸡蛋白切成丁斜放在青菜叶子上、清炒鸡蛋白一撮、清汤上漂四个蛋壳)学生观察菜品,描述菜品,教师由此引导学生这四道菜分别可配一句诗,从而引入新课。

2.教师揭题并板书诗题。(板书:绝句)

(1)学习生字“绝”。加一加识记:纟+色=绝;组词:绝对、绝技、绝活儿。

(2)理解“绝句”。绝句又称截句、断句,四句一首,短小精粹。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常见的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比较少见。

3.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识字写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结合插图,学生认读生字和多音字。

(1)(出示古诗)学生自主认读。

(2)指名读,教师正音:“鹂、岭”的声母都是“l”;“鸣、岭”是后鼻音;“泊”在本首诗中读“bó”。

(3)学习多音字“行”。

(4)识记字形。

①部件归类:鸟—鹂、鸣;口—鸣、含、吴。

②熟字相加:丽+鸟=鹂;口+鸟=鸣;今+口=含;山+令=岭;口+天=吴。

③创编字谜:美丽小鸟开口叫——鹂(鸣)

嘴噘得比天高——吴

(5)结合插图,学生认读、识记词语,相机理解“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3.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会写字“绝、含、岭、吴”)引导学生认读并口头组词。

(2)引导学生观看字的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字的间架结构。

(3)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绝第四笔起笔要比“纟”起笔高。竖弯钩的底部低于“纟”的底端。

含“人”的撇、捺要舒展,第三笔点的收笔在竖中线上;“口”扁。

岭“山”的竖折要斜;“令”的撇从竖中线右侧起笔,伸到“山”的右下角,长点从竖中线上起笔。

吴“口”在上半格,略扁;“天”的两横上短下长,撇、捺舒展。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用会写字组词,同桌互报听写。

4.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古诗,把每句诗都读流利。

5.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指导诗的节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图文结合,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句,找出前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1)学生自读,动笔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师生交流,相机板书: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2.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黄鹂鸣翠柳图)通过“鸣”字启发学生想象黄鹂快乐鸣唱,歌声动听。(动静、近景)

①指名读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②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2)(出示白鹭上青天图)通过“上”字引导学生感受白鹭飞得高远、自由自在、姿态优美的情景。(动静、远景)

①提问:天空中的白鹭是怎么飞翔的?

②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读一读,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其中的一只白鹭,一边做飞翔的动作一边来读诗句。

(3)说诗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歌唱,一行白鹭飞向高远的蓝天。

(4)感受诗中的色彩美。

①教师引导:这两句诗写到了哪几种色彩?

②教师引导:这么多色彩,带给你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朗读前两句诗。

(5)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想象画面。

(6)学生结合插图,说说看到的画面。先自己说,再与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诗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个写颜色的词语,黄翠互衬、白青相映。“鸣”字让人感受到黄鹂的歌声的婉转动听,传达出欢快愉悦的心情。“一行白鹭”将视线从近处引向蓝天,引向高远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开阔的画卷。

3.指导朗读。

前两句诗朗读的节奏应欢快,表现喜悦心情。“两个黄鹂”连读,读“两个”时音要响亮,为全诗的朗读定下基调。“翠”突出柳树新绿,萌发生命的活力,要读得亮而脆。“一行”和“白鹭”之间的停顿不宜长。读第二句诗,可通过想象白鹭飞得高远,在天际自由飞翔、姿态优美的画面,“上”字语调上扬。

四、借助插图,突破难点

过渡: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真是色彩明丽,春意融融。诗人透过窗口,极目凝视却又被什么吸引了?

1.学生自读后两句诗,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读不懂,和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相机理解难点。

(1)提问:“千秋雪”指什么?(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西岭雪山怎么看上去好像装在窗户里呢?看课本插图,诗人是在何处看美景的?(诗人坐在屋内从窗户向外远望西岭。)

(2)引导理解:西岭雪山被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画框中镶嵌着一幅壮美雪山图。(可让学生透过教室窗户看窗外之景辅助理解,也可运用课件演示窗框中“含”雪山景的画面)

(3)图文结合,提问:这些停泊着的船要到哪里去?(万里之外的东吴。)相机讲解东吴离成都很远。

(4)理解“万里”和“千秋”。

①顺接上个环节,提问:东吴离诗人居住的地方是不是真的有一万里远呢?

②(课件出示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回顾体会“三千尺”“落九天”夸张的写法。

③结合诗句理解“千秋”和“万里”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来写时间久、路途远。顺势引导学生了解夸张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法,以后读古诗时会经常遇到。

(5)说诗意:透过窗户看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6)结合课文插图及诗意,说一说这两句诗在你脑海中形成的画面。

3.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1)师生合作读。如:

师:春光明媚,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鸣叫——(生接)两个黄鹂鸣翠柳。

(2)熟读并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桌互背。

五、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拓展积累杜甫的写景名句。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诗人都着意描绘色彩,画面感强烈,并巧妙运用视线游移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幽美、开阔高远的意境。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古诗学习的氛围中。教师优美语言的描绘,课件优美画面的展现,音乐恰当的辅助,使学生埋藏于心灵深处的情感被拨动,能入情入境地进行学习。

2.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如,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抓住“碧、红”,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色彩的明艳,抓住“无穷”和“接天”,想象莲叶一碧千里的壮美。学习《绝句》时,抓住“鸣”和“上”字,想象“黄鹂在枝头歌唱、白鹭直上云霄”的情景,再抓住描绘色彩的词语来想象春天的生机勃勃与色彩明丽。通过想象画面,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古诗的画面美。

3.借助插图,突破难点。如在教学“窗含西岭千秋雪”这一句时,运用插图,了解诗人的视角,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帮助理解“窗含”的意思,突破了难点。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4《小马过河》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3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