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繁衍 >> 解读鄠邑之名,唤醒沉睡的文明密码
解读鄠邑之名,唤醒沉睡的文明密码
-06-28阅读
作者:西安市西周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曹云海
一、从黄帝之世系传说及姓源论
从黄帝之世系传说及姓源论,是古帝王无非黄帝之子孙矣。《周礼下》称为皇天祚禹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依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中国上古史导论》稽《山海经·大荒经》《海内经》等所开列的黄帝世系表,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所开列的夏代帝系表等,两种黄帝之世系排序,皆为同一指向。可证有扈氏一族其与黄帝世系历史渊源关系,非常紧密而直接了当。
1、黄帝-昌意-颛顼(高阳氏)-鲧(鮌)-禹-启(而有扈氏为启同姓庶兄)或:2、黄帝-骆明-鲧(鮌)-禹-启(而有扈氏为启同姓庶兄)。
又如:黄帝生骆明(排行老三),骆明封地在盩厔(今周至县)骆峪。骆明生鲧(白马),鯀的封国为崇,且夏、商、周,皆有崇国。顾炎武《肇城志》“盩厔,扈国。”崇国在今鄠邑,周至之后间。
鲧作城,其城址在今鄠邑区城北处东、西韩村之间至南、北河头村之间。古文献记载“城郭之始也”,也就是说,此是中华城市文明的开始。城高九仞,一仞八尺,约合今天十六、七米高。史书评价:“仓颉造字?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山海经》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火神)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对这段文字,笔者曾征之古籍研究一番,觉得让人疑议之处甚多,包括对鲧行刑之法。避开政治、个人性格方面原因不论,吾觉得评价一个人物,不应过于看重一些政治和个人性格原因,应当看重的是他德行和善心。鲧作为工料男神、水利专家共工(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考证“共工与鲧”实为一人。)的高级助理,跟随共工治水多年,很有其专业经验的,也是应当肯定的一面。“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后有“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四岳”会议,否决了共工继续治水的进言,推荐鲧治水,尧帝说不行。鲧之能力、干劲不假,但“负命毁族”(意思是说:违抗命令,不听指挥,不遵守族规,自作主张。一句话“不听话”,不为人待见。《史记》载:“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最后尧帝让鲧试试吧。鲧治水九年,沿用共工“雍防”治水经验,卓有成效。鲧在治水方法上有多项新技术发明创造:史书“伯鯀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我初始研究时,疑其“息石、息壤”当为因地制宜之物,如用竹(或木)藤等编制的装石之类的网状筐笼之属,今人谓之“千丝笼”,兴修的“丁字垻”(见图例)。年前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用于大江截流;年前浙江良渚文化遗址,水中修城之法“草裹泥”;草即芦苇(蒹葭)、茅草、稻草之类,今抗洪抢险中,仍在使用的“草袋、沙袋子”是其“影子”。陕西榆林石峁遗址中以石砌城墙中就摆放有树木(纴木),以达到增大拉力的作用,也是史前史实之事。北方农村,建筑中泥墙或房屋上“使瓦"中“的“麦苋泥”,也是如此之属,依此而论“息石”概念,当属此类。年夏秋之际,笔者与西安文史研究院刘髙明先生(宁夏贺兰山岩画的发现者)一起交流,阐述我《鄠邑古史考论》学术见解和研究方面成果,得到高度肯定。谈及“息壤”,即白灰,类似今之建筑处理地基使用的“三合土”,鲧并应用于修建崇国城,加固城基及治水工程。该物应来自鄠邑终南山一带白灰窑。实践出真知,而“石灰”的发现与鲧禹家族南山修栈道,这一伟大工程中有关,时无火药技术及铁器,古人开山取石,用“火烧水激”之法(物理中“热胀冷缩”原理),由此发现了“石灰”的功能和作用。刘先生这一说法,从原理上讲是说得通的,应是恰当可信的。为此,我查阅明崇祯《鄠县志》就有“曲峪山内有莲花山石灰窑”之记载。今檀峪,栗峪,涝峪纸坊、高石窑等有石灰窑遗迹也是例证。故《禹贡》曰“终南惇物也”。惇物者也,宽厚也。《东方朔传》“出于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楸、檀、柘,百王以耴给,万民可仰足也。”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史记地名考》云:“‘秦武王迎甘茂於息壤。’(《甘茂传》)啟筮云‘昔伯鮌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或是此也。秦邑。”笔者依此及史书记载可证息壤之地,当在鄠邑南山一带。《山海经》记载中“窃”字,极其耐人玩味,不可思议。鲧之治水,消除水患,乃四岳推荐之下,天帝同意并获准的工科男神出任水利大臣,治水前线指挥部总指挥的。大灾当前,情况紧急,为不贻误战机,未向天帝奏请事之原由,就“私”动用战略物资“息壤”以堙洪水。于公而非一己之私利,而取其“息壤”之物,着实施用于治水,充其量,只是程序不合“法”,并无不当之处,阵前斩將,断然不可致其于死罪,杀头于羽山郊野。“窃息壤”之说,疑为借口,恐另有原因。此处不再冗述列举古文献之记述,讨论其孰是孰非。纵观史料,鲧禹二人前仆后继,共治水患,崇伯鲧始作崇国城,功不可磨。在中华文明史上应有浓墨重抹显赫的历史地位。
《史记》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另见图例:谭其骧《夏时期全图》局部)。依此可知,有扈氏是以有扈氏国(扈国)作为食邑之地,说明“扈邑”之名,早在夏启王朝立国之时(公元前年)已实际存在,其扈国距今已有余年历史。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在《中国上古史导论》中说:“‘姒’‘姬’音既相近,义又相通,则姬姓姒姓为一姓之分化可知。周人既自称有夏、夏后,而周人姬姓又即夏之姒姓,则谓夏史为周人神话传说之所演成,其证益昭矣。”今西安市鄠邑区苍游镇陶官寨村扈(户)姓人家约二十余户百余人,是其有扈氏之后裔,有清乾隆五十一年()《扈氏先茔墓碑记》为证。
二、从文字起源论
上古时期,氏族的图腾,往往演化为姓氏。有扈氏也不例外,扈即上下结构“鳸”或左右结构“(户+鸟)、(雩+鸟)”,是“鳸”鸟为图腾而演化为“扈”姓的(因居其扈国,故以国为姓)。这也是扈字本源之意。鳸,本义是农桑侯鸟,相传为少皞主管农事的官名,即以扈鸟之名名官,作为农业官员或官方机构的代名词,比如耕作播种时,类似用“布谷鸟”之名,代替称谓负责播种这一农事活动的官方机构成官员名称一样,此种纪官方法,这与伏羲氏“以龙纪官”之事,本同一理。这是古人“道法自然,顺应天时,四季五行变规律,其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农耕文明是一切文明之源,中国文化当植根农耕社会。(少皞,五帝(五方帝、五色帝)之一,代表西方金帝、白帝、金天氏、主秋,属神蓐收,手持曲尺。“昊、皞、皓”三字一也。)《左传·昭公十七年》:“九鳸为九农正。”杜预注:“鳸鸟有九种也??以九扈为九农之号,各随其宜以教民事”。“鄠”字,本为形声字,由“(雩+鸟)”演化而来,而“(雩+鸟)”的前身是“鳸”字。此处即舍去“鸟‘之形,加表城邑之右“邑”或右“阝”而来,仍保留鳸鸟发出之鳸声(音:HU声),而在此不读“雩yu”声,在演进选练过程中用其“(雩+鸟)”作为区别字,这与当时农事活动中祈求风调雨顺雩祭活动有关。《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雩,本为夏季对着赤帝而跳舞之祭祀,今有学者,则过分侧重“鄠”字从“雩祭”,非“鄠”字本源之义。“(户十鸟)”合体字,许氏《说文》未收录。《顾炎武全集》中收录有:底本作[(雲+阝)]。谭其骧、王文楚、朱惠荣等有。《史记》:“夏启即位有扈氏不服”句,张守节《正义》引杨雄《训纂》(即《仓颉训纂篇》)曰:“户、扈、鄠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隋唐时姚察《汉书训纂》里重复了杨雄说法。清人钱坫《新斠注地理志》卷二:“《训纂》合为一字者非。”清人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卷三:“姚察《训纂》以户、扈、鄠三字为一,误矣。”笔者依文字起源演进论(见笔者制作图例》,扬雄《训纂》说"户、扈、鄠三字,一也”,可从。
鳸鸟,当是怎样的形象?古文献、出物文物,描述或图鉴较少,在加之各地称谓殊异有别,今人尚难加以鉴别,孰是孰非。比如麦收季节,有一种鸟发出“咕咕”声,中原一带民间称其为“咕咕鸟”,人们常捏其泥塑,模仿而吹其声,今考其鸟实为斑鸠,鸽形目,鸠鸽科;而在鄠邑民间,麦收时节,常有一种鸟叫声“呱哒呱咕”,百姓谓其鸟(方言:“黄呱嘞”),笔者疑其或为黄鹂。
三、《尚书·甘誓》及“飞扬跋扈”故事
公元前年,夏王朝建立。夏启王在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召升各部落首领大会,将首领分封为诸侯,或转为贵族,大加封赏,重新洗牌,以图借此笼络让天下人承认自己,奠定其天子地位,史称“钧台之享”。此种作法,却遭到坚持“禅让制”,反对“世袭制”同姓庶兄有扈氏的强列反抗和不满。第二年(公元前年)夏启就率大军,由夏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长驱直入,一路向西进发千余里,直逼有扈氏国,成语“飞扬跋扈”源于此。夏启在有扈氏所地之南郊,进行誓师大会而宣誓,即《尚书·甘誓》是我国现存最早带有军法性质的文献。“五行”词始见于文献。今甘亭镇得名源于此。《竹书纪年》:“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都归于冀都?诸候于??台。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史记》曰“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今有专家提出启从其封地褒,走褒斜道(或子午道)攻打有扈氏之说,待考。
四、甘之战的几点思考
1、从战争规模上讲,是大战而非小的战役,因为双方军事力量比较相当,故为大战。若双方力量悬殊,则大战之说无从谈起。《吕氏春秋·先己》“夏后相启与有扈战略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相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2、甘水与潦(涝)水之名,在此战争之前,该地名已实际存在,它们与我国古代酿酒史有关,这里是我国醪糟酒起源地之一,同时又是我国最早的"鱼米之乡"之一。涝河与甘河流域两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多年的碳化稻谷,是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例证。同时鄠邑境内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古代先民撒网捕鱼的红陶网坠子也很著名,这些文化遗存的出现,是确定“鱼米之乡”的重要根据。甘,既为水质清澈甘洌,又为酒味甘甜爽口,故名。
3、甘之地,方志说在旧县城西南五里,是启六师誓师之地,但非交战之地,这里为平川地带,无险可守。北有渭水阻隔,南边二十里处为终南山,置兵于此,防止有扈氏从西南撤入山中,於东南西三面合围形成钳形攻势,战争类理决非甘泽(甘野)阵地遭遇战;应当属城市攻坚战。有学者指证今祖庵甘水坊和甘河镇为有扈氏国所地,尚需考证。笔者从清末鄠县出土文物(西周或春秋早期)《宗妇彝器》铭文考古“昔+阝”国(今腊家滩一带)遭遇水灾大患,被迫南迁巴蜀(昔+阝)地。此次洪水疑将夏之“甘之泽"淤塞填为平地。上世纪70年代,割耳庄村打井,在井下70多米处打出“稻茬”,此或与此次洪灾有关。同时,这里就涉及崇国城同一地望,“5”个叠加历史文化层的问题:
禹父鲧作崇国城,城之始也,中华城市文明的开始。其后大禹接任治水重任,为消除其父某些“不良影响”,重塑政治形象,史书载禹毁其崇国城以废墟。
启伐有扈氏之国,扈国城。
文王伐崇。
战国秦共二年(公元前年)灭崇国,设扈邑。孝公改扈邑为鄠县,以古扈国在此。"扈”与鄠”通用而得名。
隋大业十年()县城故址。
4、扈国势力范围考:依顾炎武《肇域志》所载,笔者推测今周至、鄠邑全境可能是其势力范围,或许范围比此更大一些。
5、这场著名战争的历史意义:这场战争结果,启胜有扈氏败。有扈氏败标志着大同社会(公天下)结束;启胜标志着历史已过渡到小康社会(私天下),因而其历史意义具有划时代性质。(王世舜《尚书》译注)《淮南子》评价“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
6、《甘誓》一文,征之古书,既有禹伐有扈的记载,也有启伐有扈的的记载,事实之谁属,似不必过于拘泥。
附录:笔者年8月支持家乡文旅事业,所作鄠邑文旅形象标识及宣传口号,仅供参考。
1、标识(见图例)
2、《标识设计意念解说》,法取鳸鸟(斑鸠,鸽形目,鸠鸽科)自然之形,为鸟之飞行形态,翅下为“扈”字,是“鄠邑”之史源的本字,代表“鄠邑”,寓意,象征鄠邑腾飞。
3、宣传口号:“山水人文之旅,自在大美鄠邑。”其宣传口号中“人文”二字,(见图例)属自然崖石景观,笔者在进行汉代鄠县五床山国家祭祀地,野外考察时,发现于秦岭曲峪。此乃天作之合,是大自然恩赐人类应景之作。年,国家旅游局、省、市旅游局领导及专家学者于此考察,对此高度重视,叹为观止,宠爱有嘉。
4、宣传口号:“鄠邑,中华文明史不能绕过的地方”。这一文化定位,与鄠邑历史有关,史上有40余项史实,与中华文明进程有大关系,堪称“中国之最”。以物说史,以物证史,鄠邑是中华文明史不能绕过的地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