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繁衍 >> 化引前人诗句,狗尾续貂和脱胎换
“化引”就是化用和引用前人的诗句,这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普遍。有些人称“化引”为“化用”,我认为不合适,因为像“天若有情天亦老”、“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种直接“拿来主义”的先例很多,这属于直接引用,所以称为“化引”更合适,更恰如其分。
“化引”的关键点是什么?
化引最重要的是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甚至脱胎换骨,通过化引赋予诗词新的内涵,表现出新的意境,否则就是“抄袭”或“模仿”。如果不能超越原诗句,这样的化引毫无意义,这样的诗句不写也罢。
郦波教授写诗很喜欢化引前人的诗句,但因水平所限,往往不能超越前人,甚至有时候还略有不如,这是他的诗备受指责的原因之一。
举一个史上化引失败,没有赋予诗新内涵、没有超越前人的例子。
看明朝大才子杨慎的这首七言律诗《塞垣鹧鸪词》:
秦时明月玉弓悬,汉塞黄河锦带连。
都护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甘泉。
莺闺燕阁年三五,马邑龙堆路十千。
谁起东山安石卧,为君谈笑静烽烟。
这首诗水平如何?看下面我的分析就明白了。
很明显,这首诗第一句“秦时明月玉弓悬”模仿王昌龄的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甚至都称不上是化引,只能说是模仿,并且还没有模仿好,“明月”和“玉弓”本来就是一物嘛。
颔联模仿高适《燕歌行》中的“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属于“高仿”,意境也没有超过原诗。
尾联模仿李白的“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同样属于“高仿”,同样没有超过原诗。
可见这首七言律诗杨慎的“化引”是失败的,只是纯粹的模仿和堆砌,此诗称不上好诗,我甚至觉得这首诗可能只是杨慎写着玩的。
上面所举的例子是一个反面教材,未得化引精髓,属化引之大忌。
再举几个正面的例子,看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化引出一片新境界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林逋《山园小梅》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历来备受推崇,几百年来传唱不衰。其实这联诗化引自五代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花浮动月黄昏”,两者仅有几个字不同。
但毫无疑问,林逋化引的这两句诗远超原作。原作“竹影横斜水清浅,桂花浮动月黄昏”描绘的是竹子和桂花两个毫不关联的事物,本身缺乏内在联系,结构松散。而且竹子成片成片的,“竹影横斜”不够形象生动,体现不出竹子的形态,“桂花浮动”也并无特别特色,属于平铺直述。
而改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则成了描绘梅花这一种事物,我们似乎看到梅花稀疏的影子斜映在浅水中,幽香在朦胧夜色中散发,一“疏”字、一“幽”字,均为点睛之笔,意境全出。更重要的是“桂花浮动”仅是平铺直述,而“暗香浮动”则是通感,这一通感诗意全出来了,此联诗遂成千古绝唱。难怪诗人王淇在《梅》一诗中说,“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第二个例子。
王勃千古绝唱《滕王阁序》中最知名的句子是什么?无疑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实这句化引自南北朝庾信的《华林园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王句虽源自于庾句,但意境全新,我们一读就能体会到,王句远高于庾句,属于典型的“脱胎换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句清新,灵巧飞动,气象宏大,意境深远。在脑海中想象这一幕,多么美丽的一幅自然画卷!而庾信原作则只是普通的景象描述,境界窄小的多。
第三个例子。
王维的名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化引自李嘉佑的诗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原作“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只是一幅平常的初夏农村景象图,而王维在两句前面分别加上一叠声词,“漠漠”显示出水田开阔广远,“隐隐”显示出夏日浓阴一片,境象顿时宽广、宏大了许多,远非原作所能比,这明显也属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像上面三个例子这样化引优秀的诗句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描述了,其本质和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远高于原句。
可见化引前人诗句是可以的,但一定不能一味和单纯的模仿,而应该超越原作,最好能够脱胎换骨,赋予诗句全新的内涵,表现更深远的意境,这才是化引的意义和精髓所在。
读了本文,看了化引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是不是对化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对写诗、鉴赏诗都是大有好处的。
朋友们,针对化引有何高见?欢迎积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