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繁衍 >> 王鼎钧作文七巧之记叙的技巧
《作文七巧》
1.直叙我们用记叙文的文体记人记物记地记事。我们记下我们所发现的动静常变今东昔表里。我们赖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及心灵思想发现它们。发现的过程占一段时间,我们先发现什么,后发现什么,有个先后的次序。文章按照这个次序写,就是直叙。
记叙文如何写得生动?须注意三项:
起落
详略
表里
三者有一就很好,倘若三者兼备,那真是“文章本天成了”。
有起落,有详略,有表里,就用直叙。
直叙并不是恶评,“平铺直叙”才是。采用直叙手法最忌的就是“平铺”,平铺就没有起落。
起落是从读者反应的强弱产生的。”平铺”的缺点就是读者的反应一直很弱,弱到“不起涟漪”,弄成死水无波。
精练的文章里,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对读者产生强弱不等刺激。
读者反应的强弱=文章的起落。
记叙文除了不可“平铺”,还有一戒,是不可“平均”。
我们常常听见人家批评一篇文章写得不好,说那篇文章是“记流水账”,多半因为犯了“平均”的毛病。
作文在下笔之前要考虑安排什么地方写得详细一点,什么地方写得简略一点,有简有繁。
取材有主从,所以文章有繁简,不宜平均。
作记叙文不可平铺,不可平均,也最好做到不平滑。不平滑,文章才有表里。“表里”意思是,我们通常看事只能看见一面,就像看戏,只看见戏台上张飞对刘备很恭敬,没看见他俩刚刚在后台互相指着鼻子骂。
倘若能既见其表,又见其里,文章就格外生动。
作文的材料有隐有显,可以形成一表一里。
如口依里装着成叠的大钞和皮夹里只有车票零钱的人,单看衣冠也许难以辨别,但是其中之一听见了“当心扒手”的警告会伸手摸摸口袋,于是泄露了“里一层”的玄机。
《桃花源记》有起落,有略详,也有表里。
先说起落。文章开头,“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是很平淡的,渔人撑着船沿溪而行,也没什么特别。但是“忽逢桃花林”,桃林的面积那么大,桃花开得那么茂盛,景象迷丽烂漫,似幻似真,读者的反应加强了,文章有了“起”势。
渔人一直往前走,想看看桃林究竟有多大。“起”势一直维持到桃林尽头,“落”下来。落到水源,山洞。但是山洞里有光,渔人钻进去了,洞很深,也很狭窄。文势又“起”。以后写渔人发现了桃源,一直在“起”势之中,但起与落原从比较而来,起势之中仍然高低相间,错落不平。渔人先看见农田和农作物,听见鸡鸣狗吠。然后高上去,看见小孩子。再高上去,看见许多成人。这些人见了渔人反倒吓了一跳。文势稍稍下降。大家接渔人回家吃饭,态度十分友好,并且说了“知心话”。山中人说他们的祖先是“避秦”来此。文势上升。他们根本不知道秦朝已经亡了。渔人告诉他们,秦后面是汉朝,汉朝也亡了。汉之后有魏,而现在,是晋。山中人听见了这些沧桑变迁,同声感叹。这些都足以使读者产生很强的反应。
这最重要的一段文字写完之后,渔人辞别,是“落”。山中人请他保守秘密,是落中之“起”。他找到自己的船,是“小起”之后的又一次“落”,但他一路上做记号,显然有所图谋,是小落之后的又一次“起”。下面渔人去见太守报告发现,太守派人寻访桃源,步步上扬,是一次“大起”,但是渔人怎么也找不到留下的记号,无法再入桃源,是一次“大落”。文章尚有尾声。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一位高尚之士,他听说山中有个世外桃源,十分向往,决定前往寻访,这又是“起”。但是他没有找到(或者没来得及去找)就病故了,以后再没有人打听桃源在哪里。像舞台上的大幕缓缓降下来,文章结束了。
2.倒叙文章先出现哪个字,后出现哪个字;先告诉读者哪件事,后告诉读者哪件事,颇有讲究。
如:
不眠不休——不休不眠
三长两短——两短三长
无名英雄——英雄无名
……仍然是那几个字,只因调换了位置,就有不同的滋味。
必要时改变记叙的时间顺序,以补救直叙的“平铺”之弊。这就是:
后面发生的事移到前面来写,
前面发生的事移到后面再字。
第一个可能:把整件事倒过来写。
传述民间故事的人常常使用这个方法。我听说有个县太爷升堂问案,案情是妻子告丈夫,因为丈夫打伤了太太。为什么要打太太?因为“她毁坏了我的全部家产”。说来可笑,所谓“全部家产”,只是一枚鸡蛋。妻子为什么要摔破那个鸡蛋呢?因为丈夫要娶小老婆,丈夫对她说一枚鸡蛋可以发家,蛋生鸡、鸡生蛋、蛋再生鸡,累积财富买猪,卖猪买牛,卖牛买田造屋,那时成了富翁,不能只有一个太太。此事的时间顺序是:
1.丈夫提出“一枚鸡蛋兴家计划”。
2.丈夫说发财后要娶妾。
3.妻子怒摔鸡蛋。
4.丈夫打伤妻子。
5.妻子告状。
6.县官问案。
说故事的人完全把顺序倒转过来,想必县官在判决之前要笑起来吧。
新闻稿多半把事实最重要的部分写在前面,不甚重要的写在后面,越往后越不重要。
第二个可能:把事件的一部分倒过来写。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几写的: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四月,雨后,艳阳高照之下散步、泛舟,回来的路上听见黄鹂叫。黄鹂的叫声是很清脆动听的,叫得夏天很充实,很有朝气。这里有一个问题:黄鹂为什么最后才叫?为什么去时不叫来时叫?是黄鹂的叫声一直有,诗人留到最后才写吗?我想是的。前面已经有雨有晴,有溪有山,还有泛舟有步行,已经很丰富了,若再加上黄鹂就太拥挤了,后面又太空虚了,所以,诗人把它移到后面去了。
这个方法可能把平直的事件处理得有些曲折。
按照一般通行的说法,这颠倒时序的写法叫“倒叙”,倒叙是使文势变化的基本方法。
但是请注意:
“倒叙”经常伪装成好像也是直叙的样子。
我们有两个问题:一、从地方倒叙;二、怎样“伪装”成直叙的样子
倒叙是直叙的变化、调剂,整体倒叙的散文很少;局部倒叙的散文,其倒叙的部分多半不会很长。而且,倒叙完毕回归到直叙以后,文章也要快结束了。这就是说,倒叙的部分多半在文章的后半段,甚至有人定出比例,认为约占三分之一的篇幅。特殊的例子总是有的。
最后的问题,纵然使用倒叙,那材料仍然不能写成一篇可读的文章,怎么办?
在想象的天地里应该没有乏味的事情,你可以“加油添醋”,甚到可以“妙造自然”。
在想象受限制或想象力不够的时候,写散文的人宜乎用“观察”来补救。
身在局外,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去发现可写的材料,都算“观察”。
发现了“有意思”的现象,好比找到“矿苗”;进行访问,就是“开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