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南风北俗成端午唐诗宋词天地

发布时间:2023/5/11 17:01:05   

作者:杜朝辉

端午,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本起源于南方吴越先民对龙祖的崇拜,后来因传说战国时楚国的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人们又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加之北方中原地区视端午日为“恶月恶日”,于是端午在发展中又加入了“祛病防疫”的成分。

因此,端午节是中国南北风俗整合的产物。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历来颇受国人的重视,人们在这一天通过扒龙舟、吃粽子、插艾蒿等形式,隆重地欢度自己的节日。因端午节有众多的风俗习惯,因此端午也成为名称最多的节日。

龙舟节—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的重要活动,它本是吴越先民祭拜龙祖的仪式之一,在龙舟竞渡前先举行隆重的请龙祭龙仪式。人们在端午前选择吉日从水中起出龙舟,祭祀过后,安上龙头龙尾,再行竞渡。后来这一风俗由吴越传到长江以南的大多地区,所以,人们把端午又称为龙舟节。

《九阴真经》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提到的一部武林绝学,金庸在小说中假托的作者为黄裳。而历史上黄裳是真实存在的,他是北宋的一位文学家和词人。

端午节,黄裳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龙舟竞渡的表演,深受震撼,写下了《减字木兰花·竞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读罢此词,我们仿佛看到了龙舟竞渡时那万人空巷,家家争睹的场面,也仿佛听见那鼓点如雷,欢闹震天的声音。

粽子节(浴兰节)——吃粽子,沐浴兰汤

端午包粽子吃粽子,也是源于吴越先民对龙祖的崇拜。人们为了求得龙神的保佑,以便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就把食物包裹在树叶或者装入竹筒中,然后投入江水里祭祀龙神。后渐演变为吃粽子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叫粽子节。

用兰汤沐浴,也是端午的习俗之一。端午时正值仲夏,人们易患皮肤病,而传说草木药性在这一天最强,于是在端午这天人们用采来的佩兰,熬成药汤后用以沐浴,以预防疾病并驱除邪气。由此端午节又叫浴兰节。

北宋文学家,被后世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端午节创作了一首婉约的闺中词《渔家傲·五月榴花娇艳烘》,描写了一位富家小姐过端午的情形。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在端午这天,侍婢煮好了用五色丝线缠扎的多角粽子,并用金盘送到小姐的闺房中。而前夜洗过兰汤浴的小姐睡得正香,侍婢未忍心喊醒,迟疑间,窗外黄鹂欢快的叫声,却打乱了小姐的好梦,她在睡眼惺忪中醒来。

女儿节——女子们快乐的节日

明代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说:“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也就是说,在端午这天,未出嫁的女孩要用五彩丝线缠在手臂上,佩戴艾叶和灵符,以驱害避邪,求得平安。而出嫁的女子要回娘家探亲。

北宋绍圣二年,苏轼贬谪惠州已两年,虽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此长作岭南人”的乐观豁达,但也放不下对北方生活的怀念。

王朝云,东坡大人的红颜知己和侍妾。12岁被苏轼收为养女,18岁成为苏轼的侍妾。她天生丽质,能歌善舞,气质清雅,深得苏轼喜爱。而她最大的优点是重感情,在苏轼被贬谪岭南后,姬妾遣散,唯有朝云执意相随,给了苏轼很大的精神安慰。

在端午节,东坡大人与朝云共度节日,他突然回想起在杭州与朝云一同过端午的情景,心生感慨,写下了《浣溪沙·端午》送给朝云。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可以想见少女时的朝云在端午日臂缠彩丝,头戴灵符,小鸟依人地不离东坡左右。也许从那一天起,她就认定了她要用一生作东坡大人的红颜知己。

艾节(菖蒲节)——插艾草,插菖蒲

艾又名艾蒿,其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杀虫灭菌的药物。

南北朝《荆楚岁时记》载:“采艾以为人形,悬于户上,以禳毒气。”这说明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艾草的药用价值,并加以利用。

于是在端午节,人们便在门上挂艾草或菖蒲,既为驱虫害,又为避邪气。所以端午也称为“艾节”或“菖蒲节”。

殷尧藩,唐代诗人,曾作《忆江南》30首,白居易盛赞之“江南名郡属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

致仕后的殷尧藩又过了一个端午节,酒饭过后,他顾影自怜,看到稀疏的白发,不禁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写下了《端午日》一诗。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这虽然是一首无绪伤怀之作,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当时端午节日的热闹气氛:家家挂艾草、悬菖蒲、饮雄黄酒,时值榴花盛开,火红的榴花伴着隆重的节日,一片喜气洋洋。

诗人节——纪念屈原

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名平,楚国人。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因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遭谗去职。年,当楚国京都被秦人攻破后,屈原心如刀割,在五月五日这天忧奋而投汨罗江自尽。

后传:百姓因爱之,荡舟于江河之上以示怀念,并将饭团投入水中防止鱼虾吃掉屈原躯体。后来五月五日这天渐渐演变为纪念屈原的日子,也就是端午节。

其实端午真正的起源要早于屈原生活的时代,但现在人们提到端午节,往往会联想到屈原,其实,古人也不例外。

明洪武二年,七十有余的贝琼欲寻机会为新政权服务,但未被明王朝启用,心情郁闷。端午节那天,他正经过汨罗江,本想体验一下楚地人纪念屈原的盛况,偏偏天公不作美,汩罗江上狂风大作,天气阴晦,恶劣的天气让人没法到江上祭拜屈原。想到昔日屈原为国而死,感怀今天自己报国无门,贝琼吟出了《已酉端午》一诗,聊以自慰。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一直以来,人们明知端午节并非源于纪念屈原,但还是愿意接受纪念屈原这一观点。可见,公平与正义是人们的共识,大家更愿意看到一个公正的社会,当正义成为生活的标尺,人类面对的将是更加美好的明天。

时光如梭,岁月流转,四月隐去,端午来归。让我们怀着对历史的感悟,遵循着传统的习俗,欢度民族的节日,走向更加幸福的未来。

作者:杜朝辉,山东潍坊人,中学思政课教师。古诗词爱好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7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