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独特的诗人经历,诗圣杜甫的成圣路

发布时间:2024/9/11 12:20:02   

李白和杜甫是唐诗的两座丰碑。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而杜甫眉头一皱,又补全了半个乱世。

可以说,李白没有走完的路,杜甫替他走完了。相较于李白留给世人随性洒脱、飘逸孤高的诗仙形象,诗圣杜甫给人的印象是眼神忧郁、胡须萧条、皱纹深层,他的表情是悲伤。

人们常常以为,杜甫一生都是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其实,真实的杜甫在年少时也曾有过一段十分优裕的快乐时光。

出身名门潇洒少年

杜甫出身“京兆杜氏”,这是一个始自汉代的名门望族。家族世代为官,人才辈出。最有名的先祖是晋朝的名将杜预,杜预不仅拜将封侯,还是一位大学问家。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也是才华出众,年纪轻轻便进士及第,名列“文章四友”,而且也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审言“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是一位声名赫赫的诗人。杜甫很自然地继承到了这份才情,他说“诗是吾家事。”

小时候的杜甫是一个标准的“三好学生”,整日沉浸在书海中,读书、写字样样不落: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骆宾王七岁《咏鹅》,杜甫七岁《咏凤凰》,可见他的志向和才华都在骆宾王之上。九岁时,他已练得一手好书法。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能与当时的文人一同吟诗作赋,即兴应答。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十五岁的杜甫不仅文采出众,身体也健壮如牛,摘梨摸枣,上树如履平地。

静如处子,动若脱兔,渐渐长大的杜甫不满足于只读“万卷书”,他还想行万里路,壮游天下,看名山大川,品风土人情,以拓心胸,以广见识。

于是,青年杜甫背起行囊,辞别亲人,从洛阳来到江浙一带,赏鉴湖,登天姥,遍览了长江流域的秀丽山川、名胜古迹。

开元二十三年,杜甫二十四岁,返回家乡参加“乡贡”。第二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却因准备不充分,意外落第。

虽然落第,但杜甫自认年轻,不以为意,再度整装出行。时逢父亲任兖州司马,杜甫便借探亲之名,游历齐赵,一首《望岳》流露出他不平凡的远大抱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那时候的杜甫,鲜衣怒马,满腔抱负!

旅游除了收获无数灵感激发的文字外,还收获了深厚的友谊。天宝三年,三十二岁的杜甫遇上了他最倾心的诗人李白。两人情趣相投,一见如故,一起登高怀古、郊游狩猎、访古寻幽、吟诗作赋,共谱了一曲“醉眠秋共被,携手日月行”的千古佳话。

怀才不遇失意潦倒

浪漫的时光总是短暂,人生三十而立,自小有远大理想的杜甫三十不惑,深感愧疚,便决定去长安找工作。

正巧碰到朝廷特招,唐玄宗声称“只要通一艺,都可来长安参加考试”,并指定自己信任的宰相李林甫负责整个过程。杜甫感到机会难得,充分准备后参加了考试。没想到,这却是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

奸相李林甫为了防止新的贤才入仕威胁其相权,也为了迎合唐玄宗盛世之下的虚荣心,竟然让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然后告诉唐玄宗“野无遗贤”,而唐玄宗居然相信了,堂堂科举成了拍皇帝马屁的表演。

落榜的杜甫第一次发现,原来表面光鲜的太平盛世下,是昏君、奸臣与各种暗箱操作,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虽然对朝廷感到失望,可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杜甫仍然留在长安。既然科举之路走不通,那只能转投权贵,投赠干谒,奔走献赋,希望以此走上仕途,实现平生抱负。

在此期间,杜甫的父亲杜闲去世,家道开始中落。在举目无亲的长安,为了生计,杜甫不得不走上做幕僚的道路,郁郁不得志。他客居长安十年,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第,困长安。”

十年长安漂泊,杜甫从不食人间烟火的云端落下,一头扎进泥水四溅的市井街头,受尽冷眼和心酸: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灸,到处潜悲辛。

山河破碎笔底波澜

理想高蹈入云,现实呼啸坠地。

天宝十四年,朝廷终于授给杜甫一个低等职务。官职卑微,没有前途,傲气的杜甫自然不乐意,可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接受这所学无用之职,毕竟文艺的轻盈支撑不起现实的铁砣。

就在杜甫与现实妥协的时候,一个惊天动地的意外发生了。

当年十一月,“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爆发了。

唐玄宗仓皇逃跑,太子李亨在甘肃灵武继位,拉起了镇压安禄山的王旗。

杜甫的工作还没进正轨,转眼间就变成了难民,一家人匆勿逃难。在历尽艰险将家人安顿在鄜州后,杜甫看着国家变得支离破碎,于心不忍,于是告别妻儿,在乱世中,独自踏上征程,打算投奔新继位的肃宗。

可他上路没多久,就被安禄山的叛军捉个正着,押回已经沦陷的长安。

在长安,杜甫亲眼所见,这个大唐最繁华的城市,已经因战乱而满目荒凉,十室九空,饿殍满地。到处是遍野的草木,深深地掩映着无人居住的城池。国家残破,触目惊心,杜甫感到无比的痛苦和心酸: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整整九个月后,杜甫才从叛军手中逃脱,一瘸一拐去见唐肃宗。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这是杜甫见唐肃宗时的潦倒形象。唐肃宗感念他的一片忠诚,任命他为左拾遗。

终于得到皇帝的重用,杜甫以为自己很快就能一展心中抱负。然而这一次,他又错付了。因为不懂得为官之道,不懂得趋利避害,不懂得忠言逆耳,唐肃宗很快就被他惹怒了。没多久,杜甫被降职减薪,贬出朝廷。

眼看着大唐由盛转衰自己无法力挽狂澜,杜甫心中已满怀伤感;更没料到自己一片赤诚之心反而被贬,杜甫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不久,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壮丁被强抓、老妇无助呼号、难民衣衫褴褛、儿童无家可归…

曾经歌舞升平的盛唐已变成了人间地狱,哀鸿遍野。杜甫心中的悲悯和同情被深深的触发,他用锋利的笔,奋书创作了《三吏》、《三别》,把黎民百姓的血泪都写进诗里。这份民情记录,史无前例,堪称诗史;这份忧民情怀民,感天动地,堪称诗圣。

颠沛流离一岁四行役

生逢乱世,底层平民都喘不过气来,向来忧国忧民、感同身受的杜甫也喘不过气来。时逢关中大旱,微薄的薪水难以维持生计,早已对朝廷失望的杜甫选择弃官,带领家人远走他乡。

这一年,杜甫举家四处漂泊。一路上,以野果充饥,在树下寄宿。从洛阳到华州,从华州到秦州,从秦州到同谷,越逃越荒,越逃越难。全家饿得奄奄一息“男呻女吟四壁静”。无可奈何下,杜甫全家动身入蜀。可入蜀之路何其艰难,翻山越岭,过河渡江,饥饿、寒冷、屈辱、悲伤、绝望…,如同一条条黑色的小蛇,噬咬着两鬓飞霜、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的老杜。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杜甫身心饱受摧残,曾经的雄心,没有了;曾经的轻狂,更没有了。因为国家衰退,因为穷困潦倒,那个曾经“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如今辗转在丧乱流亡的路上,热泪盈眶,俯仰慨叹,有的只是生活困顿的悲伤,羁旅漂泊的艰辛: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空囊》

经过“一岁四行役”的颠沛流离,杜甫终于到达了成都。在这里,他得到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接济,在浣花溪畔盖起一座草堂。一家人停下流浪的步伐,有了停靠的港湾。

结束了浮萍般的狼狈日子,半身苦难漂泊的杜甫格外珍惜这安定的时光。又到春天,草堂周边花开花落,燕莺乌啼,远离了战乱和忧愁,诗人的心情开朗了不少,他把眼前的情景,用活泼生动的笔挥洒在诗句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半生苦难给了杜甫登峰造极的艺术能力。无论他身处何境,都不耽误艺术成就。无论什么题材,不管何种情感,他都能随时下笔,立时成篇。

抱撼而终诗圣千古泪不干

幸福的时光对杜甫总是短暂的,几年之后,四川的高官朋友相继去世。失去了靠山,成都的日子难以为续。

万般无奈下,杜甫一家开始再次漂泊,一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当行至夔州时,五十多岁的杜甫疾病缠身,无力前行,便客居在此。“衰颜更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他身有肺病、风湿,又兼眼暗、耳聋、足疾,活脱脱是又老又病的不中用的人了,但他的心,却不甘又老又病。

又是九九重阳节,杜甫抱病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

高台之下,不胜萧然,满眼的枯叶纷飞,草木凋零。风里掺杂着猿猴的哀鸣,江水滚滚,天地悠悠。回首往昔,杜甫不胜感慨,想到自己虽有济世天下之志,却无扭转乾坤之力;想到少年时的壮志,中年时的困顿,老年时的孤苦,乱世的漂泊,人生实苦,他把这五十多年的沧桑一起交给波浪翻滚的长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时局依然动荡,人到老年的杜甫思乡心切,再次乘船顺江而下。然而,由于战乱和洪水,他被困在荆湘,欲归不得,欲留不能。天地之大,竟无诗人安身之地。他只能以船为家,穷老病孤,过着“饥藉家家米,愁征处处杯”的漂泊生活。

公元年,在一个寂静无人的冬日里,在饥寒交迫、无人问津的孤独里,五十九岁的杜甫带着无限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终其一生,杜甫除了在年少时过过一段忧郁的快乐时光外,其他的时间都在盛世的底层挣扎,在乱世的途中歌哭。

用世俗的眼光去衡量,他这辈子过得很失败:金榜没有题名,仕途从未得意。生在乱世,颠沛流离,像一只蝼蚁那样卑微的活着。

可是,在人人只谈君王社稷的时代,只有他,把目光朝下,对准一个个普通人。

他的诗不谈风花雪月,只哀民生之多艰;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他徒手写了多首诗,堪称“诗史”,这里头有王朝表面的盛世,有庶民撕心裂肺的痛苦,有朋友离世的孤独,有良民无家可归的迷茫,有人生无常的叹息……,他把自己和百姓的血泪都揉进诗里,把世态炎凉、人间正道的沧桑都放到诗里。

他以圣人之心关怀着这个世界,以悲悯之心直面血淋淋的现实。这一份独具的深情,使他超越了其他诗人,超越了时空,成为携刻在国人灵魂中永远的印记。

所以,他被封为“诗圣”,他用半生的苦难和悲天悯人的境界成就了这个封号。

可是,如果有的选,谁愿意选择苦难,那个时代,亏欠了杜甫许多许多,他临死前的老泪纵横,声声长叹,让我们永远沉重而心酸。

杜甫精选¥23.06¥3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8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