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形状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词及赏析共
小学必背古诗词
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出版的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词及赏析(共7首)
第1首《村居》绿草生长、黄莺飞舞的二月,婀娜的柳条轻拂堤岸,在云烟中缠绵。
孩子们放学归来时候还早,他们赶忙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高鼎(生卒年不详),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清代后期诗人,有《拙吾诗稿》。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乡村农历二月风光的绝句。它没有对环境过多的铺写,仅仅抓住两个典型的场景,就使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意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首句先点明地点、时间是江南的二月份。“草长莺飞”虽然是成语,未必是实写,但画面感极强,已经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初步印象。第二句选取了“杨柳”这一典型的春日景物,只见它在云烟中轻拂河堤,如痴如醉。“醉”字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烟雾的迷蒙不清,又暗示了柳树婀娜的姿态。值得注意的还有“拂堤”二字,枝条能够拂动河堤,说明有风在轻轻地吹动着它。
到了三、四句,诗人正式将“东风”请了出来:只见一群小朋友放学回来,见时间还早,赶紧在春风里放风筝。这一场景极具生活气息,“忙趁”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心态,试想,谁小的时候不是盼着放学,谁不珍惜放学后快乐地玩耍时光呢?童年是人生的早春,春天里有了快乐的童年,才算得上完整,才算得上真正的春意盎然。在孩子们的一片欢声笑语中,整首诗轻快地结束。
高鼎的生平事迹我们知道的不多,但一首《村居》便已经使他家喻户晓、流芳后世。可见对诗人来说,成名的关键不在于诗歌的数量,而在于作品是否能直击读者的心灵。
第2首《咏柳》这株青翠的柳树亭亭玉立,好像是碧绿色的玉石。千万条柳丝低垂着,就像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长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这二月的春风就像神奇的剪刀一样。
贺知章(约年-约年),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年)状元,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86岁告老还乡,不久去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第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一个“妆”字便将一株柳树形容成了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春天来了,她正呈现出自己最美的姿态,如同碧玉一样楚楚动人。第二句将柳丝比作丝带,使这株柳树更加妩媚动人:一位碧玉一样的美人站在春风中,袅袅微风吹动着她的飘带。
第三、四句历来被认为是经典。春风是无形的,但贺知章却把它比作有形的剪刀。这样的比喻使春风瞬间形象了起来。仿佛这细长的柳叶是巧夺天工的造化,是有人专门用剪刀裁剪出来的,如此一来,春风仿佛也是有意的了。
第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原野上长满了茂密的青草,它们每年春天生长秋天凋零。
就算是无情的大火也无法扼杀它们的生命,来年春风一到,它们便又成长了起来。
白居易(年-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他是唐中期的杰出诗人,主张用文学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婆婆也能听懂。他和元稹关系很好,世称“元白”。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草的荣枯代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歌颂。“离离”是说草的茂盛,然而这样生机勃勃的草原,也无法抵御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春天发芽生长,秋天枯萎凋零,年复一年地上演着同样的故事。在自然规律面前,一切都是那么渺小,但这并不会阻碍生命的脚步。下一句开头,“野”字写出了火势之强,破坏力之大,但即使是再强大的火焰,也无法彻底消灭小草的生命意志。在下一个春天到来时,只要春风吹过,它们仍然将前赴后继地茁壮成长起来。生命的伟大,就在于它虽然渺小,但却顽强无比,无法阻挡。
本篇为节选,还有后两句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写送别。一个“侵”字写出了古道的古老沧桑,“荒”字暗示了前路的艰辛坎坷,为离别增添了些许悲情,也照应了题目中的“古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送别了友人,而自己的思念之情无意寄托,只能由满目的荒草代为传递了。
第4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到底是西湖六月份的景色,风光和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荷叶连接着天际,望不尽一片碧绿,荷花映照着初阳,显现得分外鲜红。
杨万里(年-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南宋中期的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他的诗自成一派,人称“诚斋体”。
如果让你写一首诗,描写西湖六月份的景色,你会怎么写呢?是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那样移步换景,还是像杜甫的《绝句》那样由大及小?在这首诗中,杨万里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写作思路。
整首诗一开始,诗人便感慨道:“到底是六月份的西湖,跟别的季节就是不一样!”这句感慨横空而来,未免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同时也激起了读者的兴趣:“到底是怎么个不一样法?”让读者带着疑问看下去。接着,诗人便选择了一个最典型的夏季景物———荷花,只见湖面上,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绵延不断,与天相接;而荷叶上的一朵朵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别样的鲜红,这场景真是说不出的壮观、娇艳!为什么荷花会显得别样的鲜红呢?一是因为时值六月,正是荷花长得最娇艳的季节;二是由于照耀荷花的,是从湖面上喷薄而出的晨曦。尽管整首诗里没有一个“早”字、“晨”字,但“别样红”已经紧紧地扣住了题目中的“晓出”。西湖上的荷花是如此好看,那荷花上的蜻蜓呢?水面上的水鸟呢?水中的游鱼呢?荷花荷叶以外的湖光山色呢?湖光山色里徜徉的游人呢?诗人没有再替我们一一描绘,任凭我们用想象把这幅“西湖夏景图”填满。不过,诗人已经很好地回答了“六月的西湖怎么个不一样”这个问题。
用感慨起,以写景终,在写景时抓住最典型的事物,并且以小见大,这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给我们的重要方法,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很好地运用。
第5首《绝句》碧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鸟发出清脆的鸣叫,蓝色的天空下,一行白鹭鸟展翅飞翔。
我的窗外能看到西岭那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来自万里之外吴地的船只。
杜甫(年-年),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他一生颠沛流离,其诗歌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成就极高,被称作“诗史”。后人又常常将他和李白合称为“李杜”。
这是杜甫在成都时描写春天景色的一首小诗,一句一景,描绘出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诗的第一句,对仗工整,色彩明快。黄鹂翠柳,加上清脆的歌声,青天白鹭,奋力舒展着翅膀,这一切都显示出春天的生命力,表达出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第二句也是对仗,但所写的景色已突破了眼前的限制,随着诗人的思绪飞到千万里之外。诗人的目光从窗口望向极远的山峰,那西岭山巅的积雪终年不化。他看见门前浣花溪上停泊着的船只,便想象着这船只从万里之外的东吴一路驶来的艰辛。在这一句中,诗人的思绪已离开了草堂,神游万里了。此外,作者门前泊着东吴的船只,暗示着战乱已经渐渐结束,东西交通恢复了。杜甫忧国忧民,大概这才是这个春天最能让他高兴的事了。
第6首《悯农(其一)》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但仍然有种田的农夫被活活饿死。
李绅(年-年),字公垂,唐朝诗人,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古镇)。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因诗作《悯农》二首而闻名后世。
新乐府运动的一个很突出的题材就是反映人民疾苦,连风流浪子元稹都写过《田家词》之类的作品,而李绅作为新乐府运动中“元白”之后的三号人物与中坚力量,也写过很多现实主义的作品,《悯农》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悯农(其一)》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来写的,前两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客观记述了农民春天种田、秋天收获的过程,同时我们可以从“一粒粟”就可以收获“万颗子”中看出,每次收获的粮食应当是非常多的。而第三句承接前文,用更加广阔的视角指出“四海无闲田”,也就是说天下的农田都在进行耕种,没有被废弃闲置的土地。前三句作为一个整体,一方面强调了耕种的效率很高,另一方面强调土地的利用率很高,这样的话,按理说所有的人都应该是衣食无忧、生活富足了吧。但诗人突然话锋一转,写道:“农夫犹饿死!”这可真是太奇怪了,毕竟只有农民是在辛辛苦苦地亲手种田,即使最终粮食不够了,那也应该是其他的人先被饿死,怎么会轮到亲手收获粮食的农民呢?原来,在古代封建社会的时候,农民被上层的统治者们通过赋税、徭役等方式层层剥削,他们生产的粮食大多都被这些统治者找出各种理由,以收归国家的名义夺走,实际上都进入了统治者们的口袋,即使在相对繁荣的时期,农民饿死的事也时有发生。李绅在这里没有慷慨激昂地去指责那些不顾人民死活的权贵们,而是平平淡淡地写出“农夫犹饿死”的现实状况,这与前面三句农业发达、粮食丰富的情况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反差,从而使读者能够自发地体会到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这种写法就要比直抒胸臆来得更加巧妙精致,所表达的感情也更加深沉厚重。
第7首《舟夜书所见》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查慎行(年-年),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杭州府海宁花溪(今袁花镇)人,清代诗人、文学家。是诗坛“清初六家”之一。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诗人细腻的观察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邂逅诗词,这厢有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