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形状 >> 虞世南的一首小诗,仅有20个字,却千古流
提到自然界的歌唱家,你会想到谁?黄鹂、青蛙、鹦鹉还是每天叫你起床的大公鸡?
黄鹂的歌喉虽然美妙,但它更喜欢在丛林里自由自在地翱翔,想随时听到它清脆婉转的鸣唱,难度不小。青蛙的叫声高亢嘹亮,却只肯在水畔一展歌喉,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又哪有缓溪清流,可以让人一饱耳福呢?
至于说鹦鹉,它主修的是语言学,对歌唱艺术没有太大的兴趣,自然也没有太大的成就。而大公鸡,除了打鸣报晓之外,它可是很少会出声的,因为人家还忙着照顾自己的家人呢。
所以说,上述四位只能算是大自然里的兼职演唱家,距离专业人士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我只打鸣,不唱歌大自然中最敬业的演唱家,是一个伟大的小家伙。说它小,是因为它的体型只有2-5厘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家伙;说它伟大,是因为在它不过两个月左右的生命里,每一天都在纵情高歌。它就是每年夏天,都会以歌声送人进入梦乡的精灵--蝉。
蝉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小动物,它的幼虫生长在土里,每年6月底的时候由幼虫羽化为成虫,并飞上树梢,然后把自己的歌声送进千家万户。
▲我日夜引吭高歌因为蝉的叫声凄凉悲惨,所以古代的文人雅士喜欢借助它来表达自己的哀愁和悲苦。例如著名诗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其中“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一句更是千古传唱的佳句。
除了鸣叫声之外,蝉的生活特性也被众多诗人所注意。因为它终生居住在高高的树枝上,只吸食树枝里面的汁液。所以在诗人们的眼中,蝉成为了不食人间烟火,只需餐风饮露就能够自在歌唱的高洁之士。借助蝉的这一特性,诗人纷纷以蝉自喻,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而其中的代表作就是:
▲餐风饮露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本义是指古人官帽上的带子,此处还代指蝉须状的触角。虞世南利用帽带和触角的共通性,在自己和蝉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使人与蝉成为了共同体,对蝉的描写就是对人的描写,对蝉的称赞就是对人的称赞,一语双关,使整首诗含蓄而富有深意。
▲我们是共同体“垂”字代表了蝉居住在高大的树木上,因为高才会造成触角垂落下来,从侧面也暗喻虞世南高高在上的官员身份。身居高位却只饮用象征着洁净的露水,其中的寓意已经很明显了。
梧桐历来是神鸟凤凰的栖身之处,绝非寻常树木,而“疏”字,也从稀少的角度再次肯定了梧桐的珍贵。响声之所以能从梧桐树上发出来,自然是因为发声的动物就居住在树上。虞世南借梧桐神木的身份,暗示蝉声的不同凡响,又借蝉声来表明自己的清新高雅。
▲两排梧桐树上两句诗虽然只写了,蝉饮露高歌的场景,但通过人格化的描写,使作者本人的形象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深入读者的心中。
在此基础上,后两句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志存高远,不假外力的胸襟和抱负。虞世南通过树木高大,蝉声嘹亮的现实景观,诠释了儒家“修身齐家”的理论。只有提高了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会真正做到声名远播。
▲虞世南的蝉而这种境界只能由内在的修养来完成,外界的助力是帮不上忙的。虞世南先是肯定内因的重要,接着否定外在的助力,一正一反加强了气势,瞬间刻画出一位充满内在美和自信的高士形象。
这首诗通篇使用比兴的手法,借蝉喻人,以景寄情。文字浅显,通俗易懂,但内在却蕴含着人生的至理,既是虞世南对自我人格的肯定,也是对世间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之徒的告诫。
参考资料《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