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形状 >> 大语文唐诗中貌似具象的叙述其实深含着
很多唐诗绝句很少诗人的主观议论式的抽象抒情,大多都是从具像到具像,但是透过具像的表达,我们却能感受到有抽象的东西深含其中,美学上称“有意味的形式”,哲学则称为“形而上”。
在绝句以外的唐诗中,往往直接出现形而上的议论句式,如王勃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绝句诗仅四句,唐人则把自己要表达的真正思想感受深藏在具像之中,很少用直抒胸臆式的抒情句式,这样反倒使诗歌充满了张力美学以及所谓的“形而上”谜团。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这首诗是这么解读的:
如果一首诗这么给解读,就毁了。所谓诗无达诂,我们老祖宗早就这么说了,诗是没有通达的解释的。
其实最后两句也可以这么解读,诗人看到了西岭的雪,门前来自东吴的船,当然会联想到自东汉末年三国时代起一直到五胡乱华这四百年间的战乱,而“安史之乱”也是由胡人安禄山史思明发起,使大唐陷于纷乱的,历史的相似使人迷惑。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了,但这种纷乱之痛在人们心里是很难平定下来的。这是诗人在现实与历史交错中的一种感怀。
仅仅是一种感怀而已。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读。我们如何进入诗人内心猜度诗人彼时彼刻真正是何种想法呢?我们的任何一种解释都会破坏诗意。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为什么把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强加于别人呢?由于我们每个读者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对历史的认知程度,由此在阅读与欣赏中也是有着不同感受的,于是,诗歌中的“形而上谜团”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