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形状 >> 解答格律诗核心10大问题,读懂本文对格律
我曾写过很多格律知识方面的文章,几乎涵盖格律诗的方方面面,得到众多诗友的认可。近期有诗友持续问我一些格律知识,加之我在平台上看到很多诗友对格律诗的理解有所偏差,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
本文是我根据观察,整理的有关格律诗的10大疑问,然后对这些疑问进行解答,希望对喜爱格律诗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格律诗追求“格高律清,境为上,意为先”,大家可以细细品味这句话,读懂这句话对透彻理解格律诗、理解下面10大疑问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诗必须要押韵吗?
诗必须要押韵,执行参考度%。
押韵是诗的本质特征,是诗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唯一标志,没有一首流传下来的古诗是不押韵的。
写现代诗如果不押韵,那就不是诗,而是另外一种文学体裁。
诗要押韵,格律诗是诗的一种,当然也押韵。
二.什么是真正的孤平?
五言(七言看后五字)标准律句若由“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则犯了孤平,也就是说只有“仄平仄仄平”这一句型属于孤平,其他句型均不是孤平。
孤平的危害是什么?格律诗对句(韵句)喜平音,两平音相连则音调上扬,读来平稳、流畅、悠扬,富有音律美,而孤平则有碍声律美。犯孤平的诗读来犹如小船在浪头颠簸,不再平稳,也就不可能悠扬。
启功关于“两仄夹一平谓之孤平”的说法是错误的。例如“仄仄仄平仄”虽然只有一个平音、虽然两仄夹一平,但却不是孤平。因为这句是出句,非韵句,出句喜仄而不忌平,因为仄音带来耸动、上扬、激昂效果。
大家可以简单记住:孤平是格律诗第一大忌,应避免;韵句喜平,非韵句喜仄,所以出句无孤平;只有“仄平仄仄平”才是孤平;孤平拗救就是把第三个仄音变成平音,成为“仄平平仄平”,两平音相连就不再孤平。
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格律诗孤平非常罕见,诗人们都在刻意避免,避免孤平执行参考度95%。
三.撞韵、挤韵需要考虑吗?
明确回答,写格律诗可以直接无视撞韵和挤韵,避免挤韵、撞韵的执行参考度0%。
一是撞韵和挤韵没有任何危害,二是唐、宋诗人从不避讳撞韵和挤韵。“撞韵”和“挤韵”这两种说法是格律诗没落后的清朝老学究提出来的,是给格律诗套上的枷锁,可以直接无视。
所谓的“撞韵”是指格律诗非韵句尾字白脚用了和韵脚同韵母的仄音字。
所谓的“挤韵”是指格律诗中非韵脚位置出现和韵脚同韵的字。
四.三平尾和三仄尾都要避免吗
三平尾是尽量要避免的,执行参考度95%;三仄尾要尽量避免,执行参考度85%,避免不了也无大碍。
三平尾出现在韵句中,三平音相连则单调,有碍声律美。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格律诗几乎没有三平尾的,所以要尽量避免。
三仄尾出现在非韵句,相对要松一些,非韵句喜仄,且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格律诗三仄尾时有出现,所以能避则避,不能避也无大碍。
古人是非常聪明的,不管什么原因,他们都在全力避免三平尾,尽量避免三仄尾,这肯定是有道理的,不是某个人所能推翻的。
五.重字需要避免吗?
重字需不需要避免根据诗意来定。
如果重字造成诗意拖拉、重复,则需要避免,执行参考度92%;否则无需避免,执行参考度0%。另外我们要知道,有时候诗人是故意用重字的,因诗意需要,非重字不足以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
比如李白的名句“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王勃的“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等,如果没有重字如何表达这种情感?
有些诗友谈“重字”色变,有时候他们会用软件查诗是否有重字,一旦发现重字就认为是诗病,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甚至有时候不同意思的重字他们也不放过,例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两个“月”字明明意思不一样,他们也职业病似地认为这是诗病,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例子,有点魔怔,很可悲。
六.格律诗平仄必须合律吗
格律诗平仄必须合律,平仄是格律诗和其他诗体的本质区别,执行参考度%,当然允许个别位置平仄存在瑕疵。
如果不懂平仄,可以写古体诗、现代诗,这样就不用考虑平仄。如果标注是“格律诗”,则必须平仄合规。道理很简单,具有“鸡”的特征才是真正的“鸡”,你非要任性地称“鸭”为“鸡”,岂不荒谬?
七.锦鲤翻波句型是律句吗?
“平平仄平仄”句型属于锦鲤翻波句型,属于律句。
自唐、宋至现在,锦鲤翻波句型一直被当作律句使用,在格律诗中出现频繁,例如“移舟泊烟渚”、“闲门向山路”、“凉风起天末”、“开轩面场圃”、“登舟望秋月”、“明朝挂帆去”、“遥怜小儿女”、“何时倚虚幌”、“庾信平生最萧瑟”、“千载琵琶作胡语”、“直道相思了无益”、“正是江南好风景”等名句都属于锦鲤翻波。
锦鲤翻波句型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很适b合表达激昂的情感,深受诗人的喜爱,甚至有诗人故意在格律诗中用这种律句。
所以朋友们以后写格律诗,可以大胆地用“锦鲤翻波”句型,无需有任何顾虑。
八.写格律诗应该用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
根据个人情况,用平水韵和中华新韵都可以。
但我个人建议多用新韵,随着平水韵很多字读音消失和平仄改变,平水韵早晚会被新韵所取代。另外平水韵写诗有个很大的弊端,因汉字读音和平仄的改变,用平水韵写诗形式和读音分离,即看起来押韵实际读起来不押韵;看起来没有犯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实际读起来犯了这些诗病;或者相反,看起来犯了这些诗病,读起来却没有犯,很令人头痛。
当然如果写的诗既合平水韵,又合新韵,这样最好。
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到底有没有道理?
这句话很有道理,依我多年格律诗研究经验来看,此句不仅形象、好用、好记,而且确实很有指导意义。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对掌握平仄规律,讲解平仄知识用处非常大,这是汉字双音节为主的必然结果。
有人对这句话排斥是因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是绝对的。实际上只要把几种特殊情况排除掉,这句话就是完全正确的。特殊情况有哪些?即“在导致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情况下,不能一三五不论;在锦鲤翻波句型中,二四六不必分明。”
十.绝句到底要不要对仗?
很明确,绝句不需要对仗。另外,标准律诗颔联、颈联需要对仗,非标准律诗颈联对仗即可;排律除了首联、尾联,其他各联需要对仗。
“绝句不需要对仗”是常识,本来稍微懂点格律的人都知道,我为什么要拿在这里讲?
因为不止一次有朋友告诉我绝句需要对仗,我纠正他们的错误观点还不听。后来我思考了一下,他们可能是受杜甫这首《绝句》的影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中“两个黄鹂鸣翠柳”和“一行白鹭上青天”完美对仗,“窗含西岭千秋雪”和“门泊东吴万里船”完美对仗,而且此诗题目恰恰又叫《绝句》,所以有些朋友误以为《绝句》需要对仗。
其实读读唐诗、宋诗以及后来的绝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绝句是不对仗的,绝句无需对仗。当然绝句也“可以”对仗,但不推荐,因为公认的观点是绝句仅短短四句,对仗容易拘束,失去自由和变化美,不对仗方可以更自由、更灵活地表达情感。
以上是我根据长期观察和总结,对朋友们比较关心的格律诗10大问题的解答。
当然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真理越辩越明。朋友们,针对这10大问题,有何疑问或独到见解?欢迎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