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习性 >> 有一种文学中的美,叫对仗
对称,也许是中国人最喜欢的美。古语有云:“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里里外外皆均衡妥帖,方为“美”。对称即是这样的美。
诗词歌赋里,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天对地、日对月、楼对阁、晚照对晴空……”每一个对仗,都是世人对圆满的追求,对阴阳平衡的追求。
对仗是构成诗词格律的三大要素(押韵、平仄、对仗)之一,是构成诗词格律美、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
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
(1)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
(2)颜色自成一类。
(3)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
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4)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
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
例如,宋代诗人李禺写的《夫妻互忆回文诗》,既可正读,又可倒读,令人拍案叫绝。
顺读为《夫忆妻》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人知。
壶空怕的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倒读为《妻忆夫》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人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这首诗以“回文”这种独特的对称形式,将孤灯之下夫忆妻和妻忆夫的浓浓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一种奇异美。律诗较难的是中间两联讲究对仗,而这首回文诗无论顺读还是倒读,中间两联的对仗都非常工稳,实在难能可贵。
又如,岳飞写的诗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对仗的数字与文字表现了作者一腔热血、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话说年,“玉帅”吴佩孚挟首次直奉战争大胜之威,在中州洛阳过五十大寿。各地名流纷纷道贺,其中康有为送上的一幅寿联极为吸睛:
牧野鹰扬,百世功名才半纪;
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定性一战,诗经里有“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的诗句,赞扬周武王的军师姜太公领军如雄鹰飞扬的奋发英姿。所以康有为这幅寿联马屁拍得相当狠:“牧野鹰扬”是把吴玉帅比作姜太公了。
古今对偶佳句汇编如下:
过五关,斩六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室有惠崇山水人怀与可风流亲贤臣远小人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漫步半月溪畔徘徊六角井傍鸿门宴桃园盟登高极目览水送归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孙行者祖冲之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言必信行必果名扬四海声震八方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桃灼灼柳依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与天地并寿同日月齐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雪茫茫雨霏霏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山抹绿燕剪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风吹云动星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满招损谦受益指鹿为马画地为牢斯人千古少此曲世间无杏花初落疏疏雨杨柳轻摇淡淡风水不干鱼不尽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人生有乐地流水无尽期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私心重骨头软功盖天下誉满山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心胸阔天地宽棋逢敌手将遇良才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朝前看往前走清风明月苍松怪石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鬓虽残心未死处处春光好村村气象新屋漏更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