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下,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是人们的“标配”。笔者谨慎记之。闲下来想想,什么事情都可以推脱远离,惟有吃放不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包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美食自然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初秋时分,异国他乡。独居陋室,华灯初上。笔者闲来探寻一下藏匿在古诗词中的美食,看看古人的“吃货”本色。
讲一个关于“诗厨”的故事,与众网友一同欣赏。从前,有位独特的厨师,他烧的菜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每道菜必配上优美的诗词,故而名闻遐迩,得了个风流雅号——“诗厨”。有位饱学秀才不服气,就邀请几位同窗前去造访,故意给诗厨出了一道难题:只拿了两个生鸡蛋,一张青菜叶,便要办一桌酒席,且每道菜都得加一句贴切的好诗。当场的许多人认为这是故意刁难,根本办不到,可是,诗厨竟欣然接受了。少顷,酒席开办,诗厨请秀才们入席,开始依次端上菜来:第一道,是两个炖黄蛋,点缀在几缕疏朗绵长的青菜丝上,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道,是把熟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字队形,下面铺了一片青菜叶子,附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道,是蓝边盘中装清炒蛋白一撮,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是一碗清汤加调味品,上浮着四片蛋壳。附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此四句其实就是杜甫的《绝句四首》之三。“诗厨”根据这首绝句诗的内容,巧妙地将两个鸡蛋做成了四道十分别致的菜肴,妙手拈来,蕴涵丰富且非常贴切,可谓神来之笔。令秀才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拍案叫绝。以上这个故事取自清代的《两般秋雨庵随笔》中,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古代食文化的经典之作。在这个故事中,一片菜叶俩鸡蛋,竟然引发诗厨丰富的联想——有鸟、有雪、有船;有黄、有白、有青;有鸣、有飞、有泊;有动、有静;有形、有音、有情……而且,这一切都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想出来、做出来的,诗厨确实不愧为“文思敏捷、才情超然”的艺术家。后来很多人非常敬佩这位诗厨形象思维能力的超强。
无独有偶,说一个当下故事。一个友人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启蒙下爱好诗歌。他母亲是一位偏远山区的小学语文老师,有一天晚餐,母亲做了一道菜,是一盘黄瓜上面放一朵用红心大萝卜做的花,然后念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儿子一下来了兴趣,缠着母亲问,知道了这是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诗句。第二天晚宴时,母亲又做了一个菜,是一盘萝卜上面放上一颗珍珠果,然后吟诵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儿子继续追问,并迅速记着了这是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诗句。第三天,母亲做了个疙瘩汤,给儿子盛了一碗,上面放一两片半圆形的“心里美”萝卜,儿子仍好奇,这也有诗吗?母亲笑笑,拿出一本《古代诗词精选》,翻开一页,这就是白居易《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儿子笑了,从此就喜欢上了唐诗宋词。
半个月后,儿子张口让母亲做个疙瘩汤,要里面放上胡萝卜和黄瓜丁,并且卧上荷包蛋,母亲照儿子吩咐做好端上桌,儿子摇头晃脑吟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母亲先是一愣,随之展开笑颜:“儿子,你真棒,可以出师了”。
这位友人对这段童年往事记忆犹新,在他印象中,母亲是个简朴的人,做出的饭菜也体现了她的人品和个性,当时做的饭菜主要原料除了胡萝卜就是黄萝卜,要么就是小白菜、黄瓜之类的。但是,正是有了母亲心中的想象力,做饭菜就能做得如此充满了诗情画意。母亲不愧为好老师,能将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作为具体的形象,使儿子自小就对知识充满了探索欲,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也增强了凡事要多向思维的能力。
上面两个故事,异源同理。古往今来的大文豪,莫不具备超常人的想象特征。屈原赋《天问》,一口气提出一百多个问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芳草佳木,飞禽走兽,熙熙攘攘,奔来笔底,奇特瑰丽的形象,织成了这首不朽的杰作!白居易作《长恨歌》,写爱的伟力驱使道士四处寻找杨玉环,“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正是这样大胆奇特的想象,为这诗篇披上了五彩缤纷的春杉,大诗仙李白更是具有揽月倒海的才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种超凡脱俗的想象力,笔下自然也就潇洒飘逸。
其实,我们无论写文章还是做事,若要生活的潇洒自如,也就是需要这样极其丰富的想象力。记得有位同事从漓江旅游回来,笔者寻问感觉如何,对方淡淡的说:“就是一河流嘛,没什么呀”,呵呵,这就的确是少了一些思维情趣。心中若有阳光,满目都是春意盎然。
《猪肉颂》(宋)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