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习性 >> 乾隆帝出上联洞中泉水流不尽,女子轻松对出
“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这是乾隆老寿星在千叟宴上对自己一生的高调肯定,在别人的一片歌功颂德之中他仍感觉不满意,他又自诩为“十全老人”以证明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功绩,乾隆也确实有吹嘘的资本,毕竟清朝的巅峰时期就出现在他的手里。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乾隆借了康熙与雍正好大的光,如果没有前面那俩位父子打下的坚实基础,也就没有乾隆这个“十全老人”的存在。乾隆中期以后好大喜功,看着臣子围着他吹捧,极度满足了他的虚荣心。没事的时候乾隆还喜欢对联,一次乾隆出一上联:洞中泉水流不尽,女子轻松对出下联,堪称“绝对”,这又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对联工整重在意境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学艺术,在古代写诗歌时通常都是四四成句,时间久了便形成一种平仄押韵类似于唱歌一样的抑扬顿挫,要不古人在读诗书时怎么会摇头晃脑、声音时高时低呢,可以把他们想象在唱歌一样的情不自禁,这样就可以理解那些书生们的行为举止了,他们完全是沉浸其中。
后来人们发现四四成句里面有着对偶的精巧,就是两句里面的下一句呼应上一句的词性,再加上平仄的韵角,时间久了便形成了“对联”这样的文字游戏。为了保证游戏的严谨性,便给对联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规则,那就是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一幅整齐的对联要求词性相对、平仄抑扬,“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是对仗与平仄都非常工整的对联,而且意境也极其贴切,视为难得的妙联。对联不仅仅考验的是人的才学,更多是考验对联人的机智,所对出的对联如果意境到位,对仗与平仄可以忽略不计,可见对联重在意境。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对联看起来要求似乎有些苛刻,但是对于文人墨客来讲都是信手拈来之事。古人本身说话就文绉绉,满脑子的之乎者也,对联是一种游戏,同时也考验才子们谁的“信息量”大,意境越高说明这个人不但学识丰富,思维也非常敏捷,这样人的往往会成为公认的才子。
很多人都会认为对联是一种阳春白雪的喜好,属于知识分子玩的专业游戏,其实不然。在古代即使不识字的村妇也能对上两句,因为对联看似高端,实际上很平民化,山对树,花对草,只要掌握游戏规则,随口都可以来上两句。所以说对联是一个很大众化的文字游戏,即可阳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
对于我们来说,对联游戏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星爷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唐伯虎与对穿肠之间的对联比赛。起初二人对得还非常工整,后来就开始超常发挥。“对穿肠:鱼肥果熟嫲捻饭。唐伯虎:你老母兮亲下厨。”在此时唐伯虎已经不讲什么技巧,重在意境上的发挥,看似无厘头的对联,却把对穿肠气得当场吐血,这就是对联的趣味所在。
自大天子舞文弄墨
这样好玩的游戏,以乾隆自大的性格肯定没事的时候就对上几联,作为皇帝给人穿小鞋已经养成了习惯,没事的时候出个对联,难为一下臣子,能对上自己增长了学问,对不上的话,看到臣子们吃憋的样子,他高高在上的存在感自然涌上心头。
乾隆算是个有学问的皇帝,为何说“算是”呢?因为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可以说他在诗作方面是一个“高产”诗人,只是他重量不重质,四万多首诗没有一首能够拿得出手,有事也写,没事也写,天天看他舞文弄墨,好像很有学问的样子,却是中规中矩,毫无出采之处。
对于乾隆来说,写诗就是在等待别人的夸奖,当他写完一首诗后给大臣们看,然后心里等的就是“快夸我,快夸我”,混久了的大臣们都跟人精似的,当然明白皇帝的意思,于是大臣们满足了乾隆的虚荣心里,在这样虚假吹捧的环境中,乾隆的文采能好才怪。
皇帝出对才女应联
别看乾隆文采不怎么样,但人家好玩、敢玩,有事没事就出给对联刁难一下臣子们,在历史上乾隆与纪晓岚之间的“切磋”最多,纪晓岚总是能够机智地回答上他出的难题,因此乾隆就以征服纪晓岚为目标,随时考验纪大学士的学问。
一次乾隆在出游时,看到前面景致不错,青山翠柳中一挂瀑布沿山而下,据说这个瀑布是从一个泉眼中流出而成,于是乾隆又来了创作灵感,向大臣们说出了上联:洞中泉水流不尽。这上联浅显易懂,别怪乾隆没文采,其实他也就这水平,所以他四万多首诗没有流传下来完全是有原因的。
出联容易对联难,字字要考虑上联的工整性,而且皇帝出的联还要举一反三、四、五,谁知道皇帝内在的意境想要表达啥,对得太贴切难免会被戴上“揣测圣意”的帽子,那可是大不敬之罪,对得太没水平又怕挨说,正在犹豫时一个声音传来:“山高玉树万年青”
众人回头看去,原来是一位妙龄女子,眉目动人、相貌可人,再细品对联也对得极佳,好就好在这个“万年青”上了,与“流不尽”虽然不工整,但乾隆所表达的是皇恩浩荡、恩泽不民的意思,而女子的“万年青”非常符合皇帝的身份,如此妙联让众人叫好,最主要是满足了吹捧乾隆的虚荣心。
小结
乾隆中晚期之后就安于享乐,对联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小爱好而已,游江南写诗作对,更在意的是江南的美女,这对联的女子应该是跑不出他的魔爪了。别以为这是擅自揣测圣意,乾隆有一次下江南的时候就和继后那拉氏闹僵,原因就是乾隆想纳江南女子为妃,继后那拉氏坚决反对,最后断发以表决心,这是史书上有过记载的事情,并不是揣测圣意。
那拉氏最后死得凄凉,虽然没有被废后,但她出殡的规格连贵妃都不如,不废而废看出乾隆的无情,但他风流的天性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后宫四十多位妃子就是最好的见证,谁知道哪位妃子是他对联“骗”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