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文景艺文季陈引驰彭敏背诗虽好,可不要贪

发布时间:2023/2/11 8:36:47   

最近几年,古诗词因为大众电视节目大火起来。唐诗是古典诗词中绕不过去的一部分。但是比拼数量的背诵是否真的有益?唐诗是否真的高高在上?中学的标准答案“意象鲜明”是否可以概括所有好诗?在上海书展期间举行的文景艺文季上,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和“中国诗词大会”亚军彭敏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活动现场。本文图片任强摄

学习唐诗,背诵不可少

陈引驰:“诗就是背的,文章就是读的”

我讲的只是我自己的看法,也不一定都对。我觉得其实学诗词,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读出声音。我们现在更多都是看文字,实际上声音是非常重要的。过去,人们也是读出声音来的。你看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去绍兴还可以看到百草园,寿老先生教鲁迅他们小孩子读书,就是一边读啊背,一边脑袋还转来转去的。

去年上海书展我讲了两句话,后来记者在报道中抓住了,我觉得抓得非常好,是说“诗就是背的,文章就是读的”。诗,大量的诗,特别是唐诗,很多是近体,也有古体。律诗、绝句,最好能背。文章也得读,读出声音来,就可以知道里面的气脉、文意是怎么走的,就可以知道何谓抑扬顿挫。

从背诗来讲,以前好像有争论,有不同意见。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你一上来就让他背行不行?他不懂你让他背有什么意义?这个不一定。特别是中国的诗,有声韵之美。我有一个学生最近生了孩子,那个孩子一岁还不到,他们就教他读诗,读最简单的“锄禾日当午”,比如他们读四个字——锄禾日当,小孩就会接非常近的音,他能分得清,他知道音很近。小孩对声音有敏感性,意思不一定要完全知道。

刚开始读书,先让他读,读熟了能背最好;以后,上学了,要考试了,那个时候你一字一句再给他讲清楚,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那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整首诗是什么意思。最开始,其实这么随意地读,体会声音之美,等他懂一点了,认些字了,他即使不能精确地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小孩子是明白的,雾里看花也很美。下一步再跟他讲字词句篇,我是这么想的。

彭敏:诗不背下来,和没读过差不多

对于背诵,我感受很深,我小时候喜欢背诗词,但是很多诗并没有理解得特别深刻,小的时候读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宝宝,怎么能懂?后来发现牙不好了,发际线也变高了,才深刻理解了这两句诗。

我个人觉得背诵对于学诗词真的非常重要。其实说白了,中国古典诗词它的主题和意蕴是高度重复的,高度类型化的,总是在伤春悲秋、伤离赠别、忧国忧民,你要归纳一首诗的思想内涵,会发现很多千篇一律的东西,所以,你如果只是知道一首诗说了什么,而没能够把它背下来的话,可能跟没有读过它都差不多。

比如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读到两句诗我觉得特别棒,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叫作站得高你就看得远。大家觉得这个诗好不好?很一般,对吧。可如果你能背下来,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震撼。背和不背差别真的很大。诗是用来背的,文章是用来读的,陈老师这样说,我非常赞同。可是现在中小学语文课本其实比较严格,像《岳阳楼记》《滕王阁序》都要求全文背诵,对吧?

古诗没必要背太多

陈引驰:我反对背太多诗

这里也有一些小朋友,我这个话也不太好讲。彭老师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岳阳楼记》背就背吧,但《滕王阁序》背与不背我觉得关系不大。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对传统的了解,其实都存在一个我们怎么去吸取它,怎么主动地去把握它的问题。不是说有这样一部经典,我们一字一句全背下来了,这个东西就是我的了。不是。学古典也好,经典也好,诗文也好,真正读熟,或者背出来,这是一个方面。你背出来了,熟了,这个才是你自己的。

另外一个就是它里面的东西,真正要去理解了,才是你自己的。一千首诗,可能只有两百首是读熟的,五十首是背下来的,这个才是你自己的。一首诗八句,你记住两句,这个就是你自己的。对于经典,对于诗词,其实就是要以自己为出发点,我能够理解多少,能够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接受了之后这个就是我自己的。

前天跟葛剑雄老师一起在上海书展现场做了一个活动,谈到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有很多事,我们讲了也没有用。中国教育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教育过度。比如,一位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可以认个字。这是干嘛呢?认字,照道理什么都能看,但是只有六岁,你给他一张报纸,他即使每个字都认识,也不知道在说什么。也就是说,认字的水平远远超过理解的能力,这完全没有必要。

通常我反对背太多古诗。有些东西,没有办法知道很多很多,即使背下来了,实际上真正化为己有的还是非常有限。古诗文,你让他读得太多,对少部分有天赋的,有能力的,像彭敏,没有问题。但对大部分人,我觉得少、精,让他们能够体会比较重要。这以后就可以形成一种共同的语言,大家都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共同的对传统的了解,这就有益于塑造文化的认同。

我举过一个例子,假想一个孩子30年后,在纽约街头遇到他的同学,谈资是什么?“我们四年级期末考试第三道数学题怎么怎么”,会吗?不可能,有谁会去讲这个东西?相遇了,来两句诗,这时诗就变成了文化密码,这个东西大家会真正记住,而且记住一辈子,成为大家共同的文化记忆,互相之间认同的很重要的凭证。

彭敏:青少年读书,先把一个领域吃透

陈老师有一点讲得很有意思,有时候读东西读多了以后,会有点知识泛滥的感觉,看似什么都懂一点,但是因为太多,尤其如果中小学阶段就读了特别多东西,很容易消化不良。我觉得青少年读书,尤其是小孩子读书,可能在一个阶段之内,专注读一个范围、一个领域内的书,先不要旁及其他的领域,而是把一个领域吃透,可能是更加有效的读书方式。

一般来讲,一个人一生的读书会分为很多阶段。比如说我小的时候,就是喜欢读古诗词,到了初中,我就喜欢读武侠小说,等到高中,我想写诗,我就疯狂阅读外国和中国现当代的诗歌,后来写小说,又读了很多当代的小说。然后这些年因为我想当一个畅销书作家,我又在疯狂地读江南、唐家三少、郭敬明等作家的书。在一个阶段之内,针对性地广泛阅读一个领域内的书,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式,它能够特别迅速,特别直接地,马上反馈、回馈到你的学识和你的写作水平层面上来。

彭敏

诗词混搭,融入生活

彭敏:诗词混搭,融入日常生活

我们今人如何品唐诗?我想到一个比较好玩的视角,就是诗词混搭。陈老师方才用李绅的《悯农》表演了一段唐诗“喊麦”。那么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诗词混搭,都是网上网友们玩出来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安能辨我是雄雌。朕与先生解战袍,芙蓉帐暖度春宵。但使龙城飞将在,六宫粉黛无颜色。仰天大笑出门去,一枝红杏出墙来。

下面这个特别牛,“小怜玉体横陈夜”——“正是男儿读书时。”这个男儿,将来一定特有出息。还有比较常见的:

红酥手,黄酒,两个黄鹂鸣翠柳。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

我这么一说大家都笑,其实诗词混搭古人也玩啊,只不过他们管这个叫集句诗。像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他们都特别爱玩这个。王安石他玩了一个挺高级的,南朝梁代有一个诗歌残句,风定花犹落。一直没人对出下一句。王安石说,要不对这个?“风定花尤落,鸟鸣山更幽。”本来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都是说的声音,王安石这一改,前面一个说视觉,后面一个说声音,意境上特别匹配,这也是一种形式的诗词混搭。

除了诗词混搭,还有一个好玩的方法就是把诗词把唐诗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觉得唐人离我们很远,但其实每个时代,人性是相似的,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命运遭遇,也有很多惊人相似的地方。所以唐代的诗人发出的感慨,今天读了仍然有共鸣。

比如本来特别不想上班,但是一查自己银行卡余额发现还是得上班,这个时候心情就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果有一个男生追求你,但是你又不喜欢他,你怎么回答?你可以说:“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我对你也不是没有感觉,你送我的LV、香奈儿什么的也挺好,可是我已经有老公了。

陈引驰:唐诗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来的

彭老师讲得很精彩,他讲要从我们今天的生活经验入手,因为古今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也有很多的情境都有相通的地方。还有一点我想补充的就是,我们读这些诗的时候——哪怕读唐诗,觉得好像特别了不起,要战战兢兢,很恭敬地焚香沐浴更衣,这当然是对传统的尊重,态度是对的。但当时诗人的很多诗作其实就是日常生活当中来的,可以说,绝大部分的作品都是这样。

在唐代,做诗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跟我们今天写博客、写微博、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4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