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习性 >> 唐宁远古诗词里说惊蛰
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之——
古诗词里说“惊蛰”
唐宁远
wt惊蛰,古称“启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3月5-7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度时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蛰”者,藏也。
“春雷响,万物长”。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说桃花已红,如霞似锦;黄鹂鸟开始鸣叫;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鹰的踪迹,只听见布谷鸟在鸣叫。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其中桃花的出场最为隆重,伴随着惊蛰的雷声,为它伴舞的是棣棠和蔷薇。《诗经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已传唱三千年。惊蛰是一个桃红色、充满喜庆的节气。同时,也是春耕开始的节令。此时,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勃发。
网图惊蛰时,人们有“祭白虎”“打小人”“吃梨”“蒙鼓面”“吃虫子”等习俗。“祭白虎”寓意化解口舌之争,“打小人”表达赶跑小人求吉祥,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犯之则在年内遭“小人”阻挠前程发展,因此民众会买份纸料,内含纸老虎、小人纸等,用小棒槌等物进行击打,以期盼新的一年事事如意,心想事成。“蒙鼓面”表示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吃梨”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梨和“离”谐音,表明要让病毒、病痛远离身体之意。
网图此外,惊蛰日各地的食俗文化也略有不同。山东一些地区在庭院里烙煎饼,意用烟火熏死害虫。陕西一些地区,人们将黄豆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最有趣的习俗是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这些“虫”是用玉米、黄豆、芝麻代替的,炒熟时,全家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象征着害虫被消灭。
网图二月二是龙抬头的节日,如举行小孩“开笔礼”,寄托知书明理、启智立德的愿景。人们兴理发,吐故纳新,将“崭露头角”的寓意融入其中。由于二月二与惊蛰相近,所以也就分担了惊蛰除虫的功能。
古老的中医认为:“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千百年来,发生在中国的历次瘟疫都是按这个规律始终的。
古代诗人逢节必赋诗,惊蛰来临时,诗人们便会挥毫纵墨,吟诗赋词,寄托自己的情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惊蛰诗”。
流传下来较早的是晋代诗人陶渊明《拟古·仲春遘时雨》,诗云:“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陶渊明弃官归隐,开始躬耕生涯,当仲春第一声春雷在东方响起时,诗人与燕子进行了对话,幽默中蕴藏着一种极严肃的人生态度,极坚卓的品节。
白居易《闻雷》“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诗人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来突出惊蛰的特征。
网图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贾岛的《义雀行和朱评事》“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馀。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春天到来时,“燕雀”这些“微类”也能勤劳创造生活,难道我们人类就不努力吗?
网图流传较广的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这是诗人任滁州刺史“走基层”期间,看到农民的疾苦,徭役不断,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因为接地气,连民心而广为传诵。好官!好诗!
范成大《秦楼月·浮云集》:“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全词抒情含蓄,幽雅和婉。
“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宋代萧汉杰的《菩萨蛮春雨》表达关切远方佳人的冷暖之情。
网图春雷响,气象新。陆游《春晴泛舟》诗云:“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道出惊蛰的传神写意和至情期待。
元代仇远在《惊蛰日雷》则说:“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表述惊蛰后雨骤风急、电闪雷鸣以及草木萌发、春回大地的景象。
网图可见,惊蛰节气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天道酬勤,干事创业贵有雷厉风行的精神,不能偷懒消沉、自甘沦落。惊蛰时,不仅自然界生物要苏醒,也昭示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要苏醒,个人乃至社会如果长久地沉睡,有违天地之道。
近代以来,中外有识之士都能洞察到,旧中国社会是昏睡着的。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也”。胡适在《睡美人歌》中开篇即云:“拿破仑大帝尝以睡狮譬中国,谓睡狮醒时,世界应为震悚。”龚自珍《己亥杂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憧憬未来、充满理想。鲁迅的无题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闪烁着哲理的光辉。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天华在《警世钟》里疾呼“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一代代的先行者无不在唤醒人心,期盼民族集体觉醒。
网图金一南教授在《苦难辉煌》中说到中华民族“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通过民族集体觉醒获得自尊,民族觉醒激发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要有精神,它是国本;一个民族要有精神,它是脊梁。装睡、昏睡、贪睡的人未必能听见惊蛰时节的雷声和雷公的愤怒,都会错过美好,留下遗憾。我们要打起精神,追梦、奔跑,莫辜负了这春天里最好的春光。
愿春雷震得您名声大振,平地风雷;愿春雷震得您事业腾飞,疾如雷电;愿春雷震得您爱情轰烈,电闪雷鸣;愿春雷震得您生活幸福,雷打不动!
————————End—————————
作者简介:唐宁远,男,广西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桂林市政府某部门。学生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早年从事新闻工作。文学作品与理论文章在全国、省级征文赛中荣获一些奖项。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散文》《随笔》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