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识字,为体验古诗词之美筑基

发布时间:2022/7/11 20:02:11   
预防白癜风的方法有哪些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03/9267330.html

本文字数: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小学阶段,古诗文数量的增加、地位的增重和识字教学的任务及时代学习的特点多方相遇,碰撞出新的火花。面对新的挑战,古诗文中的识字教学,关系到语文能力从听说层面走向深度理解,关系到文化从表面走向内涵,关系到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一、字题相连,联结拓展增厚度

诗题往往是古诗文眼,开篇就抓住诗题中的生字,识字联结教学。以字为中心,联结出许多的词语,以词群的形式反复出现,增加了教学的厚度,在复现式学习中,熟识字音字形,拓展词语积累,知晓诗的内容,感悟诗的主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一年级上册《江南》——生字“江”的词群教学:

1.出示中国地图:这是中国最长的一条江,名字叫——长江。正音,“江”,后鼻音,认识新偏旁:“三点水”。

2.江的北面称为江北,那江的南面就被称为——江南。“南”,看字形,里面像什么字?“羊”字少一横。

3.我们是浙江人,浙江就属于江南,江南水乡江河多,出示词语(江河),江面上有许多的大船、小船,江上开着的巨轮,我们称它为——江轮(看图)。江里有许多的鱼儿,我们叫它——江鱼(看图),江南盛产大米,其中有一种很好吃的大米,叫糯米,也叫——江米(看图)。再次齐读这些词语:长江、江北、江南、江河、江轮、江鱼、江米。

4.正因为江南水乡船多、鱼多,景色美丽,物产丰富,所以,我们这里被称为“鱼米之乡”。古人写了一首诗歌来赞美它,题目就叫——江南。

以“江”字为原点,联结出词群“长江、江北、江南、江河、江轮、江鱼、江米”。这样的识字教学,不仅在词语多次的复现中,强化了“江”字的读音、字形、字义。而且在这样的联结中,提高了学生词语的积累,增加了学生识字、识词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在“江”字一连串的词群教学中,学生不仅很好地理解了“江南”在哪里,更加明白了江南的富足,江南水乡船多、鱼多,景色美丽,物产丰富,所以江南被称为“鱼米之乡”,从而懂得作者是在赞美美丽的江南。

二、字物相合,联系实物添趣味

诗人寄情于物,借物抒情,是一种精妙的方式。“杨柳”含惜别怀远之意,“松柏”蕴旷达坚贞之志,“莲花”有洁身自好之心。

诗中有物,物也是生字,识记这些生字,通过图片或实物,建立字与物的联结,让孩子形象直观地理解汉字的音、形、义,理解物的特征和特质,让识字教学变得饶有情趣。

如一年级上册《江南》——生字“莲”的联结教学:

1.出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朗读。

2.“莲”,学习偏旁:草字头。莲带了一顶帽子,叫“草字头”。

3.看图,这就是莲花,莲花又叫荷花。池塘里绿油油的一片,叫——莲叶,看图读词。莲花的花长在荷塘底的泥土里,叫——莲藕,看图读词。莲花结成的果实,叫——莲蓬,看图读词。莲蓬里的子叫——莲子,莲子可以做成食物,也可以做药,看图读词。我们的西湖、湘湖就有这样大片的莲花。再次齐读词语:莲花、莲叶、莲藕、莲蓬、莲子。

4.“江南可采莲”,意思是——江南可真是个采莲的好地方呀!

通过“莲”字,联结出一连串的词语“莲花、莲叶、莲藕、莲蓬、莲子”,对莲花的全身都做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也认识植物类的字是“草字头”。从而理解古诗“江南可采莲”,是江南的姑娘在采摘莲蓬。莲蓬是江南独有之物。江南水域众多,温婉灵秀,人文荟萃,自古“风景旧曾谙”之地也。

三、字境相映,虚实结合得形神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指出:诗中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无论是造境还是写境,关键在于寻找灵性,给文字、意象以生命。古诗之境,常常体现在寻常语句中,却有神来之笔,出彩之处!

因此,教师解读诗歌要善于捕捉关键生字,让字和蕴含的意境相映衬。以此为主轴,通过关键字的音、形、义的识记,来理解诗句。既掌握关键字的音、形、义,又能突破意境理解的难点、重点,形成字、词、句、境相融的局面。

如二年级下册《绝句》——关键词“含”“泊”的图示教学:

1.读诗歌,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圈一圈“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简笔画图。

2.学习“含”,“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是什么意思?含着,含住。小朋友嘴巴里含过什么东西?东西放在嘴里,不咽下去,也不吐出来,就是含,所以含字下面一个口。

这首诗中讲什么含着什么?窗户里含着千秋雪。窗户怎么会含着千秋雪?从窗口远望,看到了西岭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简笔画窗户。

3.学习“泊”:“泊”是什么意思?停泊、停靠。把船停泊着、停靠着,叫——泊船,把汽车停泊着,叫——泊车,它们都是——停泊,“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门口停泊着万里之外东吴开来的船只。简笔画河、船。

本首古诗的学习,首先要帮助孩子画出诗句中所描绘的情境图,画出“黄鹂、翠柳、白鹭、雪、船”这些景物,让孩子有直观的画面感受。

诗句中“含”和“泊”两个生字,是理解这首古诗的关键词。还是要联结情境图帮助孩子来理解。“泊”通过理解“泊船”“泊车”,从而理解“停泊”就是停靠的意思。那么就在门口画上船只,孩子们就很清晰地理解了“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

“含”字的理解,比“泊”更难。孩子们理解嘴巴里含着东西,但无法理解“窗含”的意思,但是通过简笔画这样的情境图,画上窗户,孩子就一目了然,“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作者从窗口远望,看到了西岭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汉字是有魂的,诗句是有魂的,从教单个汉字到学习诗句,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和三者之间的关联,领悟诗歌的基本内涵,得到汉字文化的熏染,诗歌文化的熏陶。

四、字景相融,沉潜涵泳识脉络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是诗之特质。景与情相依相成,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古诗文中体现得酣畅淋漓,极尽瑰丽。

把单个的汉字放在具体的诗景中去认读、理解。将生字与事物实际、生活内容、认知经验、动态情境,建立多向联结,正确识记、准确使用,精准迁移,形成一条“走一遭山水,悟一道风景”的学习之程,变成一条由浅入深,步步为旅的学习脉络。

有了诗句内容的背景依托,每个汉字就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种具体的意义表达。

如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关键字“依”“尽”的贴图教学:

1.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圈一圈“白日、山、黄河、海”。

2.老师这里有“白日、山、黄河、海、鹳雀楼”的图,你来贴一贴,它们的位置应该怎么摆放?

3.学习“依”,为什么太阳要这样贴?我们看“依”,古时候的人是这样写的,这中间是个人,人和衣服合在一起。“依”就是——紧靠、依靠。诗中是讲谁依靠着谁?那这样太阳要怎么贴?谁来重新贴一贴。这个小朋友是把太阳紧紧依靠着大山妈妈贴的。为什么要这么贴?太阳紧紧依靠着大山妈妈,是什么时候?是傍晚,所以,“白日”就指的是“夕阳”。

4.学习“尽”,“白日依山尽”,夕阳紧紧依靠着大山妈妈,一点一点向西移动,快怎么样了?快下山了,快看不见了,快消失了。谁再来贴一贴这个太阳?哦,你看,这个小朋友把这个太阳都贴在了山的后面,都快看不见了。你为什么这么贴?那你现在知道,“尽”是什么意思?“尽”就是看不见、消失的意思。“尽”:上面是尺,下面是两点。可以组什么词?用尽、尽力。

5.你看,诗人用五个字“白日依山尽”,就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壮丽的夕阳落山图。

通过说文解字,追溯字理字源,让孩子知道“依”就是人被衣服紧紧裹着,表示亲密地依靠在一起。“依”就是——紧靠、依靠。而“依山尽”,让学生来贴一贴情景动态图,不仅仅是太阳紧紧依靠在山的旁边,而是要慢慢地往下落,逐渐消失在山的后面。从而知道“依山尽”,是太阳躲在山的后面,慢慢消失了。“尽”是消失、不见的意思。

五、字情相系,联系生活解意象

诗中之景为形,诗中之情为神也。情并非空穴来风。基于古诗文情的内敛含蓄、凄婉悲壮、空灵深沉的多重性,学生在感悟方面,很容易陷入一种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化。所以,将诗文中相对晦涩的情感和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相联系,建立新旧知识的联通,建立举一反三的路径,迁移运用,广度上更宽,深度上更深,调动学生头脑中已储存的生活经验进行识记,进行归类拓展,采用对词语的理解、运用进行识记,拓展学生识字渠道,丰富识字方法,增加学习趣味。

如一年级下册《静夜思》——学习生字“故”:

1.读句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李白抬头望着这轮明月,会想写什么?是啊,李白会想起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景。认读生字“故”,怎么记住它?左边古,右边“反文旁”。

3.李白的出生地,一个他曾经长期生活过的地方,是李白的——故乡。那么曾经李白在那里的朋友,可以称之为——故友。在故乡他曾经居住的场所,可以称之为——故居。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情,可以称之为——故事。

4.再读词语:故乡、故友、故居、故事。

5.理解句意:抬头望着星空明月,低头思念自己的故乡。

通过“故”字,学习同一类词语“故乡、故友、故居、故事”。

“故乡”,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遥远的词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学生来说,更难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一连串的词语:李白的出生地,一个他曾经长期生活过的地方,是李白的——故乡。那么曾经李白在那儿的朋友,可以称之为——故友。在故乡他曾经居住的场所,可以称之为——故居。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情,可以称之为——故事。这样一连串的词语理解,学生才会明白,“故乡”就是有“故友”,有“故居”,有“故事”,一个从小生活的,留下回忆的地方,所以作者才会漂泊在外,深深思念自己的故乡。不仅在多次的复现中,学习了生字“故”,也很好地联系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掌握了对“故乡”一词的理解。体会诗人夜望明月,悠然感怀,千古思乡之情。

六、字词相生,触类旁通识音韵

诗歌是讲究对仗平仄的,读起来才会朗朗上口。因此学习诗歌中的生字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抓住诗歌中的这些对仗词语:反义词、近义词,来学习生字;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汉字的音韵美,感受汉字的文化美,也可以从而感知我国诗歌具有的独特文化底蕴。即使穿越千古,与之相遇,激荡出深深浅浅的时代共鸣。

通假字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有一些通假字,可以发现在比较音同形异的规律中求得本字,识得本义。

如一年级上册《画》——学习生字“远近”“有无”:

1.出示第一句,指名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2.学习“远、近”。这里有两个生字长得很像,它们是——“远、近”。它们都有一个新偏旁,叫——“走之旁”。

瞧,“辶”上面的这个点,就像一个人,这一捺,像是一条长长的路,中间像是人走过留下的足迹,这个偏旁叫——“走之旁”,表示带有“辶”的字一般都和“走”有关。走的距离长就是——远,正音,整体认读音节,远字里面是个——元,一元钱的元。走的距离短就是——近,近是什么音?“前鼻音”,正音,近字里面是个——斤,一斤两斤的斤。远和近,意思正好相反,我们称它们为反义词,反义词往往能组成词语,我们一起读这个词语——“远近”。

3.像这样的反义词,这句诗中还有一组,谁找到了?——“有无”。

4.“无”,正音,整体认读音节,无跟哪个字很像?天,字形上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无就是什么意思?没有。没有声音就是——无声,没有颜色就是——无色,没有味道就是——无味。原来,无就是——没有的意思,它的反义词,就是——有,有和无也可以组成词语——“有无”。

5.“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意思是——远远地看,山有颜色,走近去听,水却没有声音。

通过找到诗歌中的反义词“远近”“有无”。“远近”两个字进行比较,都有“辶”,带有“辶”的字一般都和走路有关。走的距离长就是——远,走的距离短就是——近,在比较中,不仅掌握了它们的字形,更准确地理解了它们的字义。“有无”关键是理解“无”,无的反义词是“有”,那“无”就是没有,从而理解“无声”就是没有声音,为帮助孩子巩固“无”的意思,再次出现一类词语“无色、无味”,在多次发现中,更好地掌握了“无”这个生字的音、形、义。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萧山区市心小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6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