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种类 >> 二十四节气芒种田园古诗六首村村逐芒种,播
农历的五月,有着端午这样的大节,也有着节气芒种。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仲夏的第一个节气,通常落在传统的农历五月上旬。时间长达十五天,但是往往被端午节的热闹所掩盖,当代的人,知道端午,未必知道芒种。
而芒种却是古代农业的大节,因为关系到水稻的种植。
周朝就有专门掌管水稻种植的官署和官员,下到地方,推广组织农民兴建水田,引流开荒,制造人工和天然结合的水泽,以种“芒种”,这里的“芒种”是水稻的种子或者秧苗。
芒种节气的形成是在先秦,人们发现了水稻生长的规律,将水稻的主要插秧季定在仲夏的开始,因为此时日照强烈又多雨,非常适合水稻的种子。对应这个节气的名字,因此称为“芒种”。实际是致敬传统农业的水稻作物和耕种。而实际芒种节气的水稻插秧,从先秦流传到今天,是气候与农业种植的精髓经验。
汉朝就官方确定了二十四节气。
东汉《四民月令》中,明确有,“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虧,阴慝将萌;煖气始盛,虫蠹并兴。”
实际此时芒种是一个节气,在汉朝和魏晋时代,也包含本身就是稻谷的含义。因为也包含着原始水稻的含义,因为西晋文学家左思《三都赋》里有,“腜腜坰野,奕奕菑亩。甘荼伊蠢,芒种斯阜。西门溉其前,史起灌其後。”是说的城市古今的郊区,还有原始的野田和山丘,人们将其改造引流,在上面种满“芒种”,也就是水稻。
晋朝郭璞的《江赋》里有“播匪艺之芒种,挺自然之嘉蔬。”也是说的江南地区夏天江水充沛,随意在土地上播种稻谷和蔬菜种子,就可以长得很茂盛。
不过芒种这个词,因为太古,所以逐渐作为节气名,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水稻种子种苗的古称,而衍生了扩展含义,比如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快种。
芒芒这个词,现在的人解读为苍茫,“芒芒甫田,稼穑攸在。”倒是水稻连天的那种农业齐整壮阔。
芒种节气,是农业水稻种植重要的节点,以水稻为主要粮食的中国,芒种节气正是水稻插秧的好季节,此时将培育出来的水稻秧苗,移植到水分充足的水田,精心呵护,无缝对接此时多雨温暖的自然气候,是水稻获得秋天丰收的技术保障。这套种植方式,虽然在细节上不断改进,比如优选水稻种子,精选种植间距,把握水肥尺度,加大种植规模和速度,但整体而言,芒种插秧,延续了至少多年。
辛苦的农民冒着仲夏的太阳,躬体力行,手握秧苗,汗水落在禾田,绣出了锦绣的仲夏的稻谷水田。这丰收延续着中华的文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盛世。
“田家一雨插秧时,成把担禾水拍泥。
分段排行到畦岸,背蓬浑不管归迟。” 南宋·韩淲《芒种》
在芒种时节,农民趁着此时多雨插秧,首先要将培育好的秧苗,小心翼翼拔起,然后成捆成担,挑到可以分插的大水田里。
这是节约时间和精力的做法,先将成捆的秧苗,挑到水田边上,根据一块水田需要多少秧苗,做计算,然后码在田垄之上,速度要快,因为还有到水中插秧的程序,秧苗在岸上在阳光里的时间,不能放置过长,否则会影响成活率。
那么在水田当中,人的手拿着秧苗种植是有限的,不断在泥泞的水中来回,速度要快,秧苗也要插得正,不伤根,才能保证一亩水田的秧苗成活率。
而古代若有几亩或者百十亩农田,前期的翻耕,围堰,蓄水,都是大工程,在插秧的时节,面朝水面,背顶烈日和风雨,退步插秧是标准姿势,这种姿势,要维持一天或者几天,要尽快将秧苗种好,腰酸背疼,恐怕是常态。而在泥泞的水中,吃饭的问题,要仰赖家人,没有家人的,很多人带着干粮,甚至要饿一餐或者一天。
这就是插秧的辛苦。
为了使得秧苗尽快种到水田,时间往往不知不觉到了黄昏。
而农民还在忧虑没有插完的地方,和尚在田垄上的秧苗。这是插秧的常态啊
“栽匀明日问青黄,惜水脩塍意更忙。
少候根中新叶出,又看晴雨验朝阳。” 南宋·韩淲《芒种》
那么插秧完了是不是可以不管呢?
既然是移植秧苗,而稻苗又关系到最后的收成,肯定希望每颗小苗都能成活。
就算是插秧完了,农民第二天第三天还是要上水田看看。
看看秧苗是否还健康,是否发黄。如果发黄,证明秧苗的根已经伤了,或者还没有适应新的土壤。需要找出原因和补种。而插完秧苗,要看看水田是否漏水,要修补田垄土堰,还要在无雨的时候找到补充水源的方法,比如修建蓄水池。
只有什么时候略微放心呢,就是能够看到小秧苗里,有新鲜的嫩叶茁生,证明稳了。
然后开始操心天气,如果持续晴,就得补充水,如果下雨,还要想办法节约水。
正是爱惜每一棵稻苗的成长,中国的农民特别坚韧,提前预备,有章法,有补救,以获得最大的丰收。而这样的经验,也自然贯穿人生,贮蓄水,应对自然气候,贮蓄金钱粮食,应对人生的风云变化。
“我生古扬州,田下异梁雍。
山田种荒菜,水田种浮葑。
地力肥瘦兼,农器有无共。
及时撒新谷,抟黍递幽哢。
生意日夜长,移秧趁芒种。”宋末元初方一夔《田家四事种》节录
南北气候和地力都不同,江南地区,土地肥沃,雨水充足,芒种节气会更忙,因为物产丰富的前提,是人们利用自然条件,多产出。
我生长在自古以来富庶的扬州,这里的农事和北方不一样。
北方的山田多种高粱小麦,而我们这里,山上的田种植的是蔬菜。
而水田种植的是菱角荇菜荷花。
这里丘陵平原河流湖泊参杂,所以有的地方肥沃,有的地方略显贫瘠。
而这里有一点好,就是大家将农业工具都拿出来共享,你家需要渔网,正好我这里闲着有,我缺镰刀,马上有邻居带人带镰刀过来。
大家按着节气,互相嘱咐,一起要播种新谷了,到了麦子成熟的时候,做麦子团互相分赠,在黄鹂鸟的叫声里,享受田园互助。
而这里的芒种时节,草木生生不息,大家又一起趁着芒种时节,一直秧苗插秧,充满了邻里相助的田园和谐。
这里写了南方水乡的芒种和农业耕作,因为地气肥沃,所以物产丰富,就算是大家每个人的土地有所差异,但是都是尽心的耕作,互相帮忙。
实际这里也可看到商品市场经济的影子,因为这里的产出,主要供应城市人口,比如蔬菜,菱角,藕,荇菜,大家互通有无,互相帮忙,也是经济繁荣和成熟的体现。
“枣花落靡靡,一犬护柴关。
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
蛙鸣池水满,细草生阶间。
刈麦欲终亩,风吹雨过山。
大儿早未饭,叹息农事艰。
豪贵本天命,悠悠不可攀。
不闻无盐女,丑黑非美颜。”明·樊阜《田间杂咏八首其八》
这首诗写出了乡间芒种时节的辛苦。家家关门闭户,留下枣花树寂静落花,大黄狗看家护院。
人们都去哪里了呢,都在田野里,没有人能够在这样的季节闲着。
大人带着小孩趁着暴雨来之前,去山里的麦地打麦。
这是山雨和夏雨快来的时候,水塘里青蛙鸣叫,小草长在湿润的庭院里。
可是在麦田打麦的一家人,麦子快要收割完了的时候,一场云头雨从山头滚过,浇透了已经打下的麦子,这些麦子还没有来得及扎捆运回家。
那么麦子为什么在这一阶段不能淋雨呢?因为高温高湿,容易造成麦子出芽和腐烂。如果是持续的降雨,无论是田间的麦子还是打下的麦子,晾晒干燥没有场地或者不及时,就无法储存食用变现。
母亲看着自己的大孩子还没有吃早饭,陪着辛苦一天,却到了晚上,是这样一个悲伤的结果。现在就算是饿了,也无法,也要将泡在雨水中的麦子装车往回走,回到家中,吃饭是小事,这湿漉漉深重的麦子,该怎么处理,才能止损,可是一件大事。总不能看着霉坏吧。
这注定又是一个不能睡觉的晚上。
多少希望一雨成空。这就是农民的艰辛,农活的艰辛,靠天吃饭,付出未必有回报。
那富贵不是注定的命运,想也想不来。
这世上的无盐丑女,又丑又黑,不是因为她本来不漂亮,是这样生存的艰辛,压垮了她呀。
所以去农贸市场买菜,请你留心那些真正种菜种谷的农民,那些劳作而变成的黧黑的面庞,粗壮的手臂,粗糙的手指,那是最值得尊重和赞美的。
他们用生命和身体回应抗击命运。
“插禾怜楚俗,田畛绿层层。
共道临芒种,那能避郁蒸。
歌词人互荅,音节鼓相应。
但使民多粒,宁忧谷价腾。 ” 明· 朱应登《观楚人插秧》
明朝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附近农田主要生产时令蔬菜,而粮食多靠湖南湖北产粮大区,所以湖北楚地,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朱应登是从富贵城市下到楚地,看到了芒种节楚地插秧的盛况。
那插秧时节,农村集体出动,集体插秧,看着还未插秧的绿油油的初秧田,农民不是说,这里芳草鲜美,而是说,又到了芒种插秧的时候,再怎么暑热,也要及时下田插秧。
他们顶着骄阳,下踩田水,水深火热,却下到田里,集体插秧,比速度,比齐整,岸上击鼓相伴,水中一唱一答。
那么可以看到,正是楚地是产粮大区,所以当时以村落乡镇敦促插秧,保障丰收和高产,是农业生产的一种形态。当然这是大地主的田地,还是组织小户散户一起参与,集体协作,现在没有资料可以参考。
但是芒种节气,对于湖北地方的人来讲,确实不算友好,因为空气溽热,高温高湿。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该插秧插秧,不避骄阳,完成艰苦的农业生产。
值得赞美的是他们向上的坚韧和乐观。
“时雨如膏沐,能添竹树鲜。
石桥分野望,云日澹川烟。
僧笠归花外,渔舟系柳边。
村村逐芒种,播谷满菑田。”明·汤珍《石桥》
这是江南烟雨的五月芒种,诗人走过江南原野的石桥。
石桥上烟雨迷离,让桥边上的竹子更加青翠新鲜。
站在石桥上,后面是乡村,前面是农田,农田远处,多变的云天上偶有太阳的光影在云中浮现,更显得山川远处,漠漠云烟。
石桥边,非常寂静,僧人的斗笠挂在石榴树上,显示这位僧人返乡,正在参加农业活动。而渔船也闲在了柳树下,那么那些人,他们在哪里呢?
他们都去了田间插秧去了。不止石桥这里的村落,村村都是如此,白天看不到人,只有寂静的风景。人们去到田野,插秧。
这里的播谷,不是播种,是对应芒种季的种植水稻个谷物。
有人说,僧人回家?这个在古代并不稀奇,孝道和信仰并不违背,很多农村出来的僧人是可以在特定的时候回乡助农的。
元朝僧人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是说的五月,农村需要劳力时,僧人可以回家帮助家庭插秧,而这个时段也往往是农村贫困地区,青黄不接的饥馑时段,有些地区的小麦还没有成熟,面临粮食短缺,又特别需要劳力。
芒种是古代的农业大节气,辛劳却带着希望。谨以此篇,献给水稻,献给千百年在土地上耕耘的农民。祝愿我们的芒种,种下更多是粮食,铸就盛世的粮食基石!
初衣胜雪为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芒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