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种类 >> 割葛草织麻布,洗干净内衣回娘家,诗经葛
《葛覃》是诗经《国风-周南》篇中的第二首诗歌,我们很多人想学习国学经典但不知从何下手,小三认为从诗经着手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诗经是中华历史中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用了最朴实、最精炼的语言记录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各种情感,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形式的起源,从诗经开始学习就是追根求源。昨天我们解读了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今天来解读《葛覃》。以后小三带着大家一起从《诗经》开始,沿着历史脉络去学习、解读中华优秀的国学文化知识,这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希望我们一起努力。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葛(gé):从这个字形来看带着草字头,可以猜测它与草木植物有点关系。没错,葛就是一种草本植物,它开出的花是紫红色的,它的茎干可以用来做绳,葛的身上剥下的皮也就是它的纤维可以织成布,就叫葛布,也叫夏布。葛的藤条还能编成鞋子,就叫葛履。可以说葛这种植物浑身上下都是宝,放到现在它就是服饰厂的首选原材料。
覃(tán):是延长的意思,在诗中就是指蔓延生长的葛的藤条;施(yì):蔓延;中谷:就是山谷中;维:是一个发语助词,没有实际意义;萋萋:就是草木茂盛的那种状态。于是第一句的意思就是: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jiē)喈。这一句很好理解,就是说黄鹂鸟在其中飞来飞去,到灌木丛中栖息,鸣叫的声音婉转清丽。莫莫和萋萋的意思一样,都指的是草木茂盛的那种状态。刈:是割、斩的意思,还记得曾经学过的白居易的那篇《观刈麦》吗?讲的就是农民在五月天农忙割麦的事嘛。濩(huò):煮。诗中是指将葛放在水中煮。割下葛在水中煮,这是用织葛布的工艺过程。
絺(chī):细的葛纤维织的布;綌(xì),粗的葛纤维织的布。因此絺和綌在诗中是一组反义词(古代语言体系中都是单音节词,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语)。斁(yì):厌,讨厌。所以第二句的意思就是: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割藤蒸煮织麻忙,织细布啊织粗布,做衣穿着不厌弃。
言:有种说法指第一人称代词,有种说法是语气助词没实义。师氏:类似管家奴隶,或指保姆。归: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娘家。薄:语助词。污:洗去污垢。私:贴身内衣。澣(huàn):同“浣”,洗。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害(hé):通“曷”,盍,何,疑问词。否:不。归宁: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所以最后几句的意思是:告诉管家心里话,说我心想回娘家。洗干净我的内衣。洗干净我的外衣。洗和不洗分清楚,回娘家去看父母。
《尚书·尧典》中有一句话:“诗言志,歌咏言”,意思就是诗人写出的每一首诗歌都抒发了一定的情志,当然这种情感应该是唯一的,是确有所指的。但是作为读者,我们从诗的本身出发解读的意思可能就不止一种了,经常会出现一首诗解读出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有些解读连作者本身也没有想到过,有一种为解读而故作解读的奇葩现象。
像《葛覃》这首诗也面临着不同方向的情感解读,通篇读下来全诗能体现情感的句子是末尾那句“归宁父母”,而“归”在古代既能指女子出嫁,也能指出嫁的女子要回娘家。所以《毛诗序》这本书中认为这首诗是“后妃之本”,在赞美女子出嫁前能织布洗衣,勤于女工,尊敬父母的美德;有人却认为这是一个已经出嫁的贵族子女准备回娘家前做准备时的归宁之情。
之所以有这两种意思上的分歧,主要在于“归宁”在诗中的意思是“出嫁”还是“回娘家”。但是按照《葛覃》的诗歌本意,这两种意思都能说得通。年代已经久远,我们后人已经无法从诗人那里得到考证,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体会诗中的情感,无论是出嫁还是回娘家,我们从诗歌背后感受到的都是一个女子喜悦急切的心情。
小三语录:
昨夜西风盛,孤床冷,有多少人儿享受科技文明的果实,丧失了自我思考和判断
千古爱情第一篇:诗经《关雎》是婚礼上的一首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