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高考古诗词律绝巅峰之全诗对仗

发布时间:2023/2/11 17:48:31   

严格的对偶即对仗,是古代诗歌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式。所谓对仗,就是上下两句平仄相反,句型结构相同,对应的词语词性一样。

对仗可以分为工对和宽对两种,所谓“工对”,就是要求非常严格的对仗,出句和对句不仅词性相同,比如同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而且对类型也有严格要求。这种类型,一是指词所表属的范畴,比如同为天文、地理、颜色、数字、干支、人名等;一是指词与词的关系,即同为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等。所谓宽对,只要词性相同,意思不要相隔太远就可以。

无论是八句律诗还是四句绝句,能做到全诗皆对,且并不显雕琢、生涩、违和之感,撇开内容不论,那绝对是形式上的完美!

我们首先看第一首诗。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

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接下来再看第二首。

绝句四首其三(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升庵诗话》:绝句四句皆对,杜工部“两个黄鹂”一首是也,然不相连属,即是律中四句也。绝句者,一句一绝,起于《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是也。或以为陶渊明诗,非。杜诗“两个黄鹂鸣翠柳”实祖之。

这首诗中的数词:两对一,千对万;颜色词:黄对白,翠对青;方位词:西对东。所以历来被誉为对仗极工整的一首绝句。

我们再看第三首。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初白庵诗评》: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前四句写景,何等魄力。

《唐诗别裁》: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变。昔人谓两联俱可裁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诗薮》)

光说不练假把式。余秋雨曾经说过:“我们在座诸位应该没有人背诵古诗词有孔乙己多吧,但鲁迅判了他死刑”,“鲁迅比我们都懂得,对文化来说,创造比什么都重要”。套用一句马克思的经典论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背诵诗歌,而问题在于创作诗歌。

接下来,笔者不揣浅陋,贴出拙作一首。

无题(江南笑笑生)犬吠空山声更旺,鸦啼老树雨还萧。谁怜镜里添潘鬓,自叹暗中宽沈腰。

全诗四句皆对。首两句,犬吠对鸦蹄,空山对老树,声对雨,旺(谐音汪汪,犬吠声)对萧(萧萧,鸦啼声),从听觉角度描述萧瑟、苍凉之意。尾二句从物到人,从视觉角度,刻画两个意象:添潘鬓对宽沈腰,渲染头发斑白、身形走样、中年油腻、老态尽显的人生沧桑。

小伙伴们,

还发现哪些诗是全诗对仗的呢?

请在下方留言,

我们一起来探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4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