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老和尚遇到一场春雨后,写了首禅诗,都是大

发布时间:2022/11/9 20:16:21   

写诗是要一件需要灵感的事,这就是为何诗坛会有那么多一诗成名的传奇。

崔护要不是受到点感情上的刺激,想来是写不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估计现在我们也不知唐代还有这样一个文人。林升要不是到杭州时被只知享受的贵人们刺激了一下,也写不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估计现在我们也不知宋代还有这么一个任性诗人。

普通诗作需要灵感,禅诗就更是缺不得。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就是因春雨“催生”出的妙诗,诗名叫《精舍遇雨》。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末五代时的一位名叫可止的和尚。五代时朝局较乱,很多文人都心灰意冷,遁入空门,可止也于36岁左右入寺为僧,关于他早期经历的记载很少。因为悟性极强,可止不久后便当了住持,唐明宗亲赐其文智大师之称。

和当时很多高僧一样,可止很爱写诗,也与文人们偶有唱和之作,《全唐诗》目前收录了他的9首作品。但这些诗的水平,多数都很难用“高明”二字来形容。比如他为同样做过和尚的贾岛写过一首悼亡诗,名字叫《哭贾岛》,诗云:“燕生松雪地,蜀死葬山根。诗僻降今古,官卑误子孙”,放在今天它算是不错的诗,但这种诗在唐代怎么看也排不上号。

一般情况下写不出好诗不要紧,人家在有灵感的时候是能写出佳作来的,而且还能流传千古,这首《精舍遇雨》就是这样的作品,大家且看:

《精舍遇雨》空门寂寂淡吾身,溪雨微微洗客尘。卧向白云情未尽,任他黄鸟醉芳春。

这首诗是可止晚年在僧舍时,遇到一场春雨后,超水平发挥写的一首唯美禅诗。全诗通篇无一生僻字,都是大白话,却流传了多年,成为了不少禅诗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全诗一开篇就充满了禅意,“寂寂”、“微微”两组叠字的使用,让整首诗读来朗朗上口,同时又充满着禅意。空门不需多热闹,寂聊的岁月反而能让诗人安心修习;而这场溪雨,也似乎知道这一点,它只是一场微雨,却能洗尽凡尘之气。在这两句里,诗人用“淡”和“洗”这两个动词,将空门、微雨与人巧妙地联系起来了,由心至身,一笔勾勒。

后两句也一样是妙笔。“卧向白云情未尽”这一句,其实一直都不太好理解。是和尚对自然界的白云有情,还是白云对人间有情,亦或是两者皆有?这一点见仁见智。最后一句卧看白云的诗人,听着林间传来的黄鹂鸟叫,何等惬意。这两句的画面感是很强的,有听觉有视觉,也有动作,这是其高明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的目光是看着天上的白云的,所以“醉芳菲”并不一定是眼前之景,他是通过听觉来判断的。黄鹂鸟的啼叫声,听来一股“醉意”,诗写到这儿,意境就全出来了。但诗至此却戛然而止,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唐诗讲究的是留白,一句可作一幕,句间留白,诗尾留白,十分耐人寻味。

纵观这首诗,从意境来看,虽然通篇没有一个高级的字眼,都是大白话,却自有一股禅意,它体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闲适。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这种闲适他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视觉、听觉,以及“卧”这样的动词,把读者带到这场微雨中,让读者自己能感受到,所以它读来自有一种如沐春风、如置身于春雨的感受。

同样从遣词上来看,它也是可圈可点的。前两句叠字的使用,最后一句点晴之笔“醉”字的使用,都一字不可改。与可止的其它诗作相比,这首诗的整体水平确实要高出太多了,因此它也成为了其代作表,受到不少名家的推崇。

写禅诗是很讲究灵感的,这一点在很多作品上都能体现。宋代的志南和尚,在一场微雨中漫步,写了首《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不但充满禅意,而且遣词上也是妙不可言,一样让志南青史留名。大家还知道哪些经典禅诗呢?欢迎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3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