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天敌 >> 韦应物的两首经典诗作,宁静里寄禅意,苍凉
诗人们总是喜欢比喻,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达了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杜甫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抒发了自伤漂泊之意。每天我们都要忙碌地工作和学习,闲暇时光又被各种事件打扰,时间被分割成细小的碎片,留给自己的完整时间少之又少。感慨之余,也想知道古代文人到底如何看待这些纷纭复杂的事情。一起来重温韦应物的两首经典诗作,宁静里寄禅意,苍凉中寓孤寂。
滁州西涧
唐代: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每次读到“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位胸襟恬淡、情怀忧伤的唐代诗人形象。他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对树上的黄莺婉转的鸣叫却丝毫无意。而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却蕴含了无奈而又愁闷的情怀。
韦应物告诉我们,人为何要懂得超脱。涧水奔流不息,而涧边渡口的小舟却自在地浮泊着,一种摆脱约束、轻松悠闲的样子,此时此刻,如此静谧,时间好像都停止流逝。
生活忙碌,无数的事件迭为因果、相互作用,造成人们心理的紧张和焦虑,也特别在意别人的言行和对自己的态度。可是若能淡然处之,行走在岁月的小巷,听风读雨,一切烟云皆会慢慢散去,红尘若可安好,便可不悲不喜,不离不弃。
假如把人生比拟为一场旅行,那么渡口、车站这些地方就更集中地显示了人生的慌乱。往而复返、行色匆匆的人们各有其来程与去程,却只是被事件所驱迫,成了因果的一部分。当人们偶尔安静下来,把烦恼和焦虑放在身心之外,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物体,诸如青虫的吐丝、蜘蛛的结网,忽然都别有韵味。
夕次盱眙县
唐代: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韦应物就是这样一位类似隐士、却又不得归隐的诗人,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夜听寒钟、思念故乡,从而彻夜未眠。一种羁旅惆怅以及一片思乡之情,全部融入了景物的描写之中。
诗人在江面遇风受阻,淮水两岸狂风阵阵、波涛汹涌,大小渔船早已停泊在港湾。傍晚时分,诗人乘坐的小舫由于时间紧迫,只能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原因,“逗”字表达出一种临时和紧急状态,“孤驿”则暗示了诗人惆怅的心情。
颔联继续叙述这种孤寂的环境,大风突起,江上波浪滔天;夕阳西沉,大地上夜色苍茫。“浩浩、冥冥”,形象地传达出周围的糟糕天气和恶劣环境,作者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漂泊以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
颈联描写精彩,日落人归,山城笼罩在一片暮色之中,大雁也飞往那芦花飘白的芦荡中投宿去了。诗句描写了山城日落、人归雁宿的清寥景象,诗人触景生情,诗人由远及近地收回视线,旨在慨叹自己身世飘零的处境。“暗、白”两字,从色彩的角度,渲染了孤楚苍茫的氛围。尾联表达羁愁旅思,揭示主题。独自一人在万籁俱静的深夜,只能回忆故乡长安的人事,辗转难眠,远处寺庙传来的钟声,又不断地提醒诗人,此时正是客居他乡。
纵观这两首诗,第一首诗的妙处在于寓情于景,作者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漂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全诗富有生活气息,侃侃诉说,淡淡抒情,读来颇为动人。而“野渡无人舟自横”,一条不说话的船,却暗示某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生活要张弛有度,人生也需动静结合,站在人来人往的车站和渡口,不急于赶路,却悠闲地看着百态人生,体现了一种豁达和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