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天敌 >> 刘关波女儿成长中的6个小故事
女儿成长中的6个小故事
在幼儿教育中,很多幼儿园都在不遗余力的提倡“亲子教育”,我教育自己幼女的这种方式不知算不算是一种“亲子教育”,如果和“亲子教育”沾得上边,那么,相当于说我是误打误撞一不小心竟然撞对了“亲子教育”。现分享我在与幼女交流互动中观察到的发生在女儿身上的6个真真切切的小故事,愿与诸君在教子的过程中相互切磋、彼此受益。
(一)女儿也喜欢“扯客观原因”
女儿婳婳3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她晚上逛完超市回家,一段回家的路仅有米,女儿却时不时要跌一跤,我有点怪她走路不太认真,走路完全不用心看路,导致接二连三的在很平整的道路上摔跤。我便以责怪的语气对她说:“你为什么总是走路不好好走?你为什么总是动不动摔个跤?这道路又不是坑洼不平,这又不是农村的山路。”结果,女儿不仅不反思自己到底是不是在认真走路,没有反思自己是否看清了足下的道路,反而找客观理由,扯客观原因,把自己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以委屈的口吻责怪我说:“爸爸,这道路不平,路上有石头,是小石头把我绊倒了,你咋不把路上的石头踢开呢?你要是提前就把石头踢开了,我怎么会摔跤呢?”我本想把她跌到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她自己,哪知这小娃子又以踢皮球的方式,把她走夜路跌到的责任全部打包推给我了,看来,我这小姑娘也真不是好惹的呀!
(二)女儿的据理力争
女儿婳婳3岁半的时候,有一次她感冒流清鼻涕,我帮她擦鼻涕时,稍微用力拧了一下她的鼻子,她便有点受不了,以委屈的心情对我说:“爸爸,我这鼻子是肉长的,你用这么大的力气,要是把我的鼻子捏破了,那我就没有鼻子了,要是没有鼻子了,我就没有办法呼气了,要是没有办法呼气,也就无法上学了。”仔细揣摩女儿据理力争的辩解之词,发现女儿的辩解之词似乎形成了一个逻辑比较缜密的证据链,一环套着一环,环环相扣,先是由我使劲捏她的鼻子说开去,进而假设我把她的鼻子捏破了,继而想到要是把鼻子捏破了导致自己没有鼻子了怎么办?最后想到要是没有鼻子那将如何呼气,最终想到要是连气都无法呼,那还怎么上学呢?言外之意是说:“我这鼻子是肉长的,不是用坚硬的钢铁铸造的,你帮我擦鼻涕也要把好事办好,不要因为好事办不好,导致我颇有意见,心里不舒服”。这基本上反映出女儿思维的一种延展性,那就是能够将思维拓展:由此及彼,由内而外,由近及远。
(三)女儿把不同的两个诗句混为一谈
教女儿背古诗时,一般一个诗句七个字,我只要把一个诗句句首的字说出来时,女儿随即会将后面的六个字脱口而出。我之所以把每个诗句句首的字读出来,主要是想给女儿一个提示,给她以最基本的诱导和启发。可是,当我教女儿背诵《早发白帝城》时,我将“千”字说出口时,很希望她背出“千里江陵一日还”,而她背出的却是“千里共婵娟”。当我将“两”这个字说出口时,很希望她背出“两岸猿声啼不住”,可是,她背出的却是“两个黄鹂鸣翠柳。”当我教她背诵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把“明”字说出口时,很希望她背出“明月松间照”,她却背出的是“明月几时有”。当我教她背诵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时,我把“故”字说出口时,很希望她背诵“故人具鸡黍”,她却背诵“故人西辞黄鹤楼”。看来,女儿在两首不同的诗词之间进行切换。看来,女儿的年龄还是太小了,这么小的年龄教她一些古典诗词,她可能一下子还根本接收不了,容纳不了,领会不了,导致在几首不同的诗词之间“打乱仗”,甚至把几首纯粹不相干的诗词混为一谈,“乱成了一锅粥”。
(四)女儿的体贴入微
女儿婳婳3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她对我说:“妈妈周末加班的时候,爸爸你一个人要照顾我和妹妹两个人,你不累吗?”我说:“一个大人需要照顾两个小孩,我肯定累呀!”婳婳非常关切的问:“那该怎么办啊?”我便“顺水推舟”故意激将她说:“你要是能和我一起共同照顾你妹妹,那我就不累了!”婳婳还比较爽快而干脆的说:“那好吧!”过了一会儿,婳婳又问:“爸爸,你照顾我和妹妹,那谁照顾您呢???”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我心头一热,让我暖意渐生,让我分外动容,让我慨叹不已,让我思虑良久,内心深处顿时觉得我的女儿年龄这么小,咋就充满这么强大的人文关怀呢?“你照顾我和妹妹,那谁照顾您呢?”这句颇不寻常的话语让我看到了幼小的女儿持有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父母考量”的品格。倘若幼女一直葆有此品格,那么我相信女儿长大后,应该不会是一个非常自我、非常自私自利的人。
(五)女儿的年岁不同回答问题的答案亦不同
女儿2岁多的时候,我问她:“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有水喝?”女儿的回答让我始料不及,她居然非常有创意,非常不同凡响的说:“因为他们没有力气,提不动水。”我听了之后哈哈大笑,没有作进一步的详细解释,我担心解释了之后她也会听得似懂非懂,所以还不如不解释,因而我没有立即纠正女儿的错误答案,反正我觉得也不是什么正规的考试,只要她能给出答案就行,即便她给出的答案不靠谱、离题万里也无所谓。女儿3岁多的时候,我又问她:“你知不知道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有水喝?”此时的女儿,其心智与2岁时的还比较蒙昧的状态相比确有很大的进步,她脱口而出:“是因为他们好懒,都不想做事!都不想提水,所以没有水喝。”看来,这人世间的有些大道理,即便是我不向她一一的硬性灌输,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社会阅历的丰富,女儿对尘世间的大道理也会无师自懂的,也会无师自通的,我这做家长的,还是少一些瞎操心为妙。
(六)女儿偷换概念
女儿3岁多的时候,我问她:“婳婳,你到底懒不懒呀?”
女儿态度非常果决,一口咬定的说:“我一点都不懒”。我便反问她:“你说你不懒,那为什么在去超市的路上,你怎么总是非要让我抱着你走呢?”
女儿倒也回答的忒直接:“因为我不想走路。”其实呀,女儿不想走路,这说白了,还是很懒,因为很懒,所以才不想自己走路,而总是习惯于依赖于父亲把自己抱起来走路。虽然自己很懒,但却又不好意思明说,便以“不想走路”来以“一言”而“蔽之”,算是一种偷换概念,算是一种避重就轻的回答方式,竟然还差一点把我都给绕糊涂了。
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苦累并存,但是,上述发生在女儿身上的6个真实的小故事还是给我带来了不尽的欣慰和乐不可支的乐趣。
end
《神农文艺》为随县作家协会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