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天敌 >> 读好诗不能漏了这一首,真佩服作者的水平,
我国乃诗词大国,所以,最不缺的就是古诗词了。
好的诗词如甘泉,可以润泽人的心田,也如春水秋山,可以洗涤的人耳目。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当读这些诗句的时候,相信每一个人的内心都被美好的诗意所感动着。
而好的诗词必定都是取材于生活,再经过作者巧妙的加工后所得来;所以,这样的诗词也往往具有艺术方面的魅力,总会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被吸引、被感染。
那么在本期,诗巷也是专门挑选了一首颇具艺术魅力的小诗过来与大家分享;此诗全篇共四句,作者将通俗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写出了别有的风采;而在这首诗的背后,还有着一段有趣的小故事。
拜访随园
清·张邦弼
篮舆款款赴清凉,夹路松花间稻香。
一院青山人不见,飞来岚翠满衣裳。
说实话,如果不是袁枚老人家当初寄错信,也许我们就看不到这首诗了。袁枚在清代算是非常具有名气与地位的诗人,他经常会帮助后辈改诗,并且在他们的学习和仕途等方面也会给予一定的指导意见,所以袁枚很受晚辈们膜拜与感恩。
有一次,因受到致礼,袁枚写信回谢一位姓章的读书人,没想到竟然将信寄到了姓“张”的一位秀才家中。张姓秀才收到袁老爷子的信倍感荣幸,于是亲自去随园感谢袁枚,并且还特意写诗相赠。
这样阴差阳错,袁枚意外地与张秀才相识,发现他才华过人,实属难得的人才,于是便将他的诗作收录下来,我们这里所分享的这首就是其中一首。
这首诗是作者拜访袁枚而写,记录了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笔调轻快,读来甚觉舒适,我们先看首句:篮舆款款赴清凉;“篮舆”是古代的一种座椅,这里指作者所乘的竹轿,而乘篮舆这一描写,也是很自然地将作者的身份体现了出来。
句中“赴清凉”三个字又让我们以间接的方式看到了沿途美丽的风景:这一路定是树荫浓郁,清风习习,不然也不会出现作者笔下的“清凉”之感。
在树荫笼罩的小径上,一个诗人正乘着竹轿悠哉悠哉地行走,不时还肯定会传来几声鸟鸣声,为这次的“旅途”增添了几分趣味……这个画面不要太闲适。
作者仅是简单做了一下行程的介绍,却在无形之中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恬淡悠闲的画面来;那么作者所去的地方正是袁枚的居所,所以通过这幅画面,我们又可以得知袁枚居所的幽致。故而,作者看似在写行程,实则在赞美袁枚居所的高雅环境,赞美其主人的高雅情操。
随着路途的转移,作者笔下的风景也在随之丰富:夹路松花间稻香;道路两边是散发着清香的松花和稻花,这一句才出场,就对读者的嗅觉来了一次有力冲击,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花香扑鼻”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有视觉上的享受,松花、稻花、小径,三者共同构成了一幅自然纯朴、色彩明朗的山水田园画面。
所以从写作手法来说,作者在这一句中巧妙地将视觉与嗅觉融合在一起,将最能俘获读者心境与眼球的画面勾勒出来,让我们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还能充分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去设身处地完美意境、体会韵味,这就是承句的强大力量。
“一院青山人不见,飞来岚翠满衣裳。”这两句写的显然是袁枚居处之情景,所以,可见作者已经到达目的地了。映入作者眼帘的,只有满院的青山,全然不见院子的主人,这里的描写直接突出了环境之宁静安逸。识清趣者每每乐山乐水,而作者没有抓取其他物象来写,只把山作为主要物象去刻画,目的就是为了契合主人的身份与性情,从这一点来看,作者是非常善于以委婉的手法去表达意旨的。
后面一句“飞来岚翠满衣裳”进一步印证了“满院青山”的实事,它是对前一句的具体补充说明,让内容显得更加饱满有神。我们再细品还会发现,最后两句不但写出了随园(袁枚居所)的雅致与僻静,更体现出了作者对青山和随园的由衷喜爱,以及对袁枚的敬重与仰拜之情。
而在后两句中,无论是“青山”还是“翠满衣”,也都无不体现着那份特有的“清凉”之意,这就与首句相互呼应起来,形成结构上的稳固性,与脉络上的清晰感。
这首诗的前后四句皆是用寻常之语构建画面、表达情感,其中洋溢出来的是一种超脱俗世的轻快与空灵;另外,作者不着一字,却从侧面刻画出了热爱生活、性情淡泊的人物形象,真可谓是一首匠心之作,怪不得袁枚也是如此喜欢张秀才。
晴岚一路凉襟袖,看尽苍松又看山;各位看官,对于张邦弼的这首诗,你认为写得如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畅心交流。